簡體版

蒯祺現在想的就是這個事。

他就是因為拿不定主意,所以才要故意把話題引導到這里,好試探一下李遺口風的。

現在他見李遺直接說了出來,當下就笑著問道︰「眼下漢中大戰,若是魏王勝了,只需要從漢中順流而下,或者從宛城或襄陽出兵,加上申耽申儀的幫忙,有三千人馬就可以滅掉我這個小小的房陵郡。」

李遺問道︰「太守不說我家主公能勝,那是對我們沒有信心了?」

蒯祺笑道︰「我實話實說,你听了之後可莫要生氣。」

「之前吳蘭、雷銅、任夔三人帶著大軍進攻下辨,被曹洪擊破就不說了。現在劉皇叔親自帶著主力猛攻陽平關,但是夏侯淵坐鎮陽平關險要,張郃佔據廣石,只要二人死守不出,劉皇叔數萬人馬就是全部都丟在這里,也未必能攻進漢中月復地吧?」

李遺听後笑了︰「太守所說的敵軍分別死守關隘和廣石兩地,相互為犄角,這是人盡皆知的地利優勢。」

「但是打仗可不是只憑借地利就能勝的。」

「君豈不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家主公久經戰陣又是親自出馬,手下現在不但猛將輩出,謀臣也是計略過人。」

「曹洪擊破吳蘭等人之後,就被堵在下辨城里始終不能出動呼應夏侯淵。夏侯淵也只知道分兵借著地利死守,而曹操直到現在還不知道該不該親自去漢中,或者該不該加派兵馬給夏侯淵還是給曹洪。」

「我們這邊精銳盡出,而曹操卻還在猶豫不決,僅憑這些,不就高下立判了嗎?」

蒯祺皺著眉頭說︰「可是陽平關畢竟是險要之處,你們怎麼打下這座關隘?再說就算能強行擊破陽平關,也會損失慘重。」

「到時候夏侯淵只要再退守漢中月復地就可以繼續抵抗,你們哪里還有余力再強攻一次?」

李遺心想,只要法正領著劉備偷偷上了定軍山,就一切盡在掌握中了。

夏侯淵一死,曹軍馬上全面敗退。

等到曹操再親自前來,趙雲還會再來一個漢水大戰,曹軍到時候徹底無力回天。

但是這可是天機,他怎麼能現在就提前幾個月給說出來?

李遺認真地對蒯祺說道︰「既然如此,那蒯太守不如就和我打一個賭,怎麼樣?」

「如果漢中最終徹底落在我們手中,那麼蒯太守就要徹底跟從我家主公。」

「我們也不需要你旗幟鮮明地表態,只要等到時候我家主公派人前來收服這里,蒯太守你能及時倒戈,幫忙拿下申耽申儀兩兄弟的地盤就行了。」

「你與孔明軍師有至親,到時候自然不需要擔憂自己的地位和待遇。」

蒯祺笑道︰「既然你這麼有信心,那我就跟你打這個賭。」

「若是劉皇叔可以拿下漢中,無論派誰來這里,我都會毫不抵抗,還會主動幫忙攻打上庸和西城。」

「到時候劉皇叔哪怕要我放棄太守職位,去做一個閑散職務,我也毫無怨言。」

李遺當即舉起雙手來︰「那就一言為定!」

蒯祺也舉起雙手與李遺擊掌︰「一言為定!」

歷史上,劉備拿下漢中的同時就直接派孟達北上突然攻擊房陵郡。

那時候的蒯祺還不知道曹操放棄漢中的事情,又被孟達突然襲擊,最終抵擋不住而被殺。

現在有了李遺提前給蒯祺打的預防針,想來以後劉備再派人來攻打這里,就會輕松許多。

至少有了蒯祺的主動幫助,申耽申儀兩人會好打的多,也不需要為了安撫二人而讓這倆人接著留在此地當上庸太守和西城太守,最終被反噬了。

蒯祺之前就收到過諸葛亮的拉攏,但是一直下不了決心。他跟諸葛亮有親戚,跟蒯越也有親戚,之前在兩方搖擺不定。

現在蒯越死了,申耽申儀又使勁排擠,李遺再趁機拉攏一番,蒯祺就有了就坡下驢的機會。

在房陵郡待了幾天,衛汛的家眷也及時趕到。

之後,李遺和張嶷帶著鄧艾,吳普、樊阿、杜度、衛汛,還有他們的家眷都去了房陵郡邊界,等待著孟達的迎接。

書信很快被送到了孟達手里,孟達又一次親自帶著人來了。

早知道李遺這次去許都采購水晶應該會收獲滿滿,但是沒想到不但買到了足夠的貨,還能帶回來一大群人。

李遺在回去的路上,特地對孟達交代了蒯祺與諸葛亮的關系,還有自己與蒯祺打賭的事情。

以孟達的宜都郡所在的位置,以及歷史上將來拿下漢中之後,就孟達手中的兵馬還有余力的情況,以後孟達照舊被派去拿下東三郡的可能性很大。

李遺要避免孟達誤殺蒯祺的事情發生。

這不但是為了將來能更有把握擊破申耽申儀,坐穩東三郡,也是為了孟達自己而著想。

由于已經到達劉備的地盤,眾人都是心中輕松愉快。

由于襄陽一帶都在曹操的手里,所以從房陵郡到宜都郡一路都是走的山路。

衛汛、吳普、樊阿、杜度四人一路采摘了不少的藥材,都是收獲滿滿。

而鄧艾徹底離開曹操地盤之後,也是開始放松心情,沒多久就又故態復萌。

他見這一路上都是奇山峻嶺,又開始四處考察,一邊結結巴巴地比劃著這里可以扎營,那里可以設置伏兵……

李遺還沒什麼,他早知道鄧艾這人的軍事才能。

孟達和張嶷二人都是越听越驚奇。

他們都是知兵之人,自然知道鄧艾說的排兵布陣的可行性。

張嶷不止一次笑著對李遺說道:「前人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這次沒找到馬鈞,沒想到卻找回來一個文能屯田、武能上陣的大才!」

跟孟達到了宜都郡之後,眾人又接著坐船順流而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順利抵達成都。

蒲元早就派人在江邊等候了。

李遺的望遠鏡讓他很感興趣,帶著手下人不斷做試驗,尋找最佳的鏡片厚度以及和竹筒的比例。

但是受限于水晶太少,其他材料又不夠清晰,所以每天都焦急地等著李遺回來。

李遺當場把貨物都交割完畢,自己與張嶷帶著鄧艾和幾位名醫去了諸葛亮那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