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七章 準備啟程

謹慎的馮勝于是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放棄河西,並且本著不給敵人留下一草一木的原則,將河西之地幾乎夷為了平地,為此還受到了朱元璋的處罰。

此後的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朱元璋不得不花心思重新建設河西,只可惜,河西早已殘破不堪,他老朱為人又太過穩健,不肯打開國門跟西方人做生意,所以河西之地到今天也沒有恢復到以前的繁盛。

這就給朱桂建設河西留下了很大的難度。

在古代,人口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沒有人口就沒有勞動力,沒有兵源,但是河西經過歷次摧殘,人口已然大減。

事實上,終明一朝,河西之地也沒有恢復往日的繁榮,因為河西五郡一直都是采取軍事化管理,連管理民政的布政事都沒有,這一點跟遼東一樣。

由此可見,河西之地,在大明有多麼殘破。

朱桂要建設河西,最大的困難就是人口,自古以來,若想快速充實某地的人口,一般來說就兩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最為直接快捷,就是從其他的地方強制移民,但是,朱桂不是皇帝,他沒有這個權力。

找老朱的話,以老朱那種大雞賊的性格,估計是不會管他的,因為站在老朱的角度,他實在是想不出有強制移民填充河西的必要。

老朱經營河西的目的就是希望它像一條臂膀一樣阻斷青海蒙古和草原蒙古的聯系,所以放點軍隊,采取軍事化的管理就行了,移民發展,實在是沒有必要,他又不想重開絲綢之路。

他其實就是想關起門來當安穩皇帝,並且讓子孫後代都听他的話,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共同守衛好大明這個鐵飯碗。

重開絲綢之路,還得和那些心懷叵測的外國商人們打交道,實在是不劃算。

所以,老朱是不會發展河西的,這一點指望著老爹已經不行了,必須得自己想辦法。

靠自己的話,就只能采取第二個辦法了,那就是出台政策,吸引大量的人口前往河西定居,發展。

人總是逐利的,在老家如果窮的連飯都吃不上,媳婦兒都取不上,那就只有想辦法去外地發展。

而恰在這個時候,朱桂出台了惠民政策,自然能吸引大量的人口來河西。

明朝末年,海盜鄭芝龍就是用這個辦法開發台灣,短短十幾年,就讓台灣從一個荒島變成了有二十多萬人口的寶島。

外國也有現成的例子,那就是美國的西進運動,美國政府通過出台政策,鼓勵大量的人口西進淘金,從而將西部地區開發成了繁榮富庶的天堂。

加利福尼亞之前可是蠻荒之地,現在確實美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州。

有這些現成的例子,朱桂為什麼不學呢?否則的話,比現在人多幾百年的知識豈不是白白浪費了?

「你打听清楚了沒有?」晚上的時候,朱桂又喝了一碗綠蘿熬的雞湯,隨後一邊品味著雞肉的余香,一邊問在一旁的書桌上趴著算賬的詩劍,道︰「現在的耕牛要多少銀子?」

「回王爺的話,奴婢問過了,一般也就三兩多,上等大牛可以超過四兩,但是很少。」身負朱桂交給的重大使命的詩劍,今天專門跑了不少地方來打听朱桂交代的各種物資的物價。

像什麼糧食啊、茶葉啊、耕牛啊、鐵器啊,等等等等。

這個王爺,哪里像是個堂堂藩王,天潢貴冑啊?簡直就是一個地主老財啊。

「很好。」朱桂將碗遞給綠蘿,抹了抹嘴,道︰「寡人交給你一個任務,今年春耕之前,買齊兩萬頭耕牛,若是完成了,寡人有獎勵,若是完不成,小心寡人的皮鞭。」

詩劍嚇了一跳,不由地驚呼了一聲,道︰「呀,王爺,您可別嚇唬奴婢。您買那麼多牛干什麼,河西之地都是軍戶,他們本來就有牛,用不了那麼多牛。」

朱桂冷哼一聲,臉帶嚴肅地問道︰「有了牛自然就會有人。除了買牛之外,茶葉,種子,農具,鐵器也要多買。另外,以寡人的名義起草一道教命,就說凡是願意隨寡人到河西之地定居的百姓,每戶給牛一頭,地五十畝。」

「奴婢明白了。」詩劍盈盈一笑,向朱桂施了一禮道︰「王爺是想靠這個政策吸引百姓遷往河西,充實我河西的實力。」

朱桂瞥了她一眼,臉帶笑意地說道︰「你能這麼快想到,還不算笨。」

「謝王爺夸贊。」詩劍微微低了一下頭道。心道︰我早就想到了,但是要是剛才直接就說出來豈不是搶了王爺的風頭,我可不干這種啥事。

「對了,茶葉要多買一些,到了河西跟蒙古人換戰馬用。」朱桂怕這個小丫頭不上心,故意提醒道。

按照老朱的規定,茶馬互市只能由官方進行,一匹好馬大概能換大明四五十斤茶葉,大明每年向蒙古輸送幾十萬斤茶葉,好處就是每年換來對方一萬四千匹戰馬。

一匹馬只換四五十斤茶葉,按照道理來說已經很便宜了,朱元璋對自己制定的政策頗為得意,還美其名曰,以茶制夷。

但是,在朱桂看來,這條政策有個很大的漏洞,這一點他到了封地之後,肯定會做出改變。

詩劍迅速拿出小本子將朱桂的吩咐記錄下來,笑道︰「遵命。奴婢記住了。王爺深思熟慮,目光深遠,真是讓奴婢佩服呀。」

「少在這拍馬屁。」朱桂白了她一眼,將綠蘿拉到了身邊,道︰「把你的文書賬冊收拾好,然後趕緊過來服侍寡人沐浴更衣就寢。」

「是,王爺。」詩劍輕輕福了福身子,隨後迅速地開始收拾桌子。

這一天,是肅王朱桂就藩的日子。古人出門是要看黃歷的,作為皇帝的朱元璋也不例外,而且他比一般人還要迷信。

因為他知道,他能打下江山來,除了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之外,更少不了上天的庇護。

從古至今都是這樣,越是發達的人越迷信,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所獲取的成就,光靠努力是不行的,得講究機緣。

種善因,得善果。

此乃亙古不變之理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