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帝都。
自上次胡元澄指出了冶鐵弊病,朱高煦便于他扎根于二局,致力于解決這個難題。
相比于後世,大明的冶鐵工藝確實有些落後。
但這個時代最好的工匠都被朝廷征召,皇家制造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代表此刻大明冶鐵工藝的最高水平。
朱高煦記得很清楚,用煤煉鐵,一直都是古代的正常做法。
因為煤相比于炭而言,降低了煉鐵的成本,還可以節省木炭,所以一直都是古代煉鐵的主流。
但是,煤中含有磷硫等大量雜質,成了制約冶鐵工藝發展的最大殺手。
用煤煉鐵,完完全全就是錯誤的,將整個冶鐵行業帶入了歧途。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煤煉制焦炭,再用焦炭煉鐵。
于是在朱高煦的親自主持下,皇家制造局二局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
原本低矮的鐵器作坊全都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爐。
這些高爐肚皮寬大,頸部逐漸收縮,從外觀上看著有些像是花瓶。
為了提高這一座座高爐的使用壽命,並且解決坩堝的制作問題,朱高煦幾經尋找,終于找到了完美的耐火材料——石墨!
其實如果只是建造一座可以煉鐵的高爐,直接使用粘土築造,或者用紅磚砌都沒很大問題。
關鍵朱高煦希望提高它的使用壽命,于是在高爐內襯中,使用了後世煉鋼爐才用的高級耐火材料。
石墨這玩意兒用途很多,放到現在它就是絕佳的耐火材料。
朱高煦命匠人將匠先把石墨粉碎粉碎加水過篩成細泥,再像塑瓷胎那樣在飛速旋轉的木盤上手工成型,最後放到特制的高溫窯中煆燒成型,石墨坩堝就此出爐!
古人煉鋼,大多采用炒鋼、百煉鋼與灌鋼這三種煉鋼工藝,但是都不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鋼鐵!
朱高煦窯的,是坩堝煉鋼!
自從春秋時期古人發明坩堝煉鋼法以來,到漢朝最為興盛,用它煉出的鋼鐵制成堅固的魚鱗甲、鋒利的環首刀,才有了戰無不勝的大漢王師,才有了「明犯大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宣言!
然而不知因為原因,坩堝煉鋼法在南北朝時期就失傳了。
反倒是印度阿三們用坩堝煉鋼法煉制出了烏茲鋼,以此制作的******鋒利無比,成為歐洲那些自詡高貴的野蠻人競相追求的珍貴武器。
朱高煦現在要做的,就是恢復這門老祖宗的失傳手藝,用坩堝煉鋼法提高大明鋼鐵產量!
高爐煉鐵加上坩堝煉鋼,皇家制造局一旦實現,那大明鋼鐵產量將會得到質的飛躍,到時候無論是冷兵器還是熱武器,生產效率都會大大增強!
尤其是朱高煦心心念念的火銃與火炮,完全可以大幅度量產!
到了那個時候,別說是盤踞在漠北的韃靼瓦剌了,大明兒郎甚至可以在永樂大帝的率領下,踏上征服世界的腳步!
胡元澄站在朱高煦身旁,看著匠人們在朱高煦的指點下建起了這座神奇的工坊,臉上雖然寫滿了疲憊,心中卻全是欽佩與敬重。
他雖然不是明人,但是在大明生活了這麼久,也知道這個龐大王朝,一直獨尊儒術,尊那程朱為官方學說。
至于匠藝則被駁斥為三教九流,匠人們也淪落到連商賈都不如的卑賤地位!
直到這位漢王爺出現,不斷革新生產工藝,不斷提高工匠地位,給了大明匠人們一個光明前景!
胡元澄在大明出仕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見到,能與匠人同吃同住的天潢貴冑!
光憑這一點,就足以讓他對這位漢王殿下心生敬意了。
至少那位溫文爾雅的太子殿下,是做不到的。
再者說來,他胡元澄能入朝為官,說到底還是因為自身的火器工藝。
真要說起來,他也不過是個匠人罷了。
很快海壽太監頂一臉黑灰走了過來,興奮開口道:「王爺,一切準備妥當,奴婢檢查了三回,是否可以開火煉鐵了?」
這三日他這個二局掌印太監也沒有閑著,一直在漢王身側忙前忙後,甚至還為了那石墨親自進到礦洞里面挖礦……
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
海壽太監可是清楚,一局到現在也只是搭建起了高爐煉鐵,坩堝煉鋼的技術到現在還未攻克!
可二局現在,已經比他們領先一大步了!
眼下到了全流程試驗的階段,只要一切運行順利,那麼二局就會瞬間超過一局!
朱高煦聞言點了點頭,大手一揮霸氣喝道:「開火!」
听到漢王殿下的命令,海壽太監親自拿起火把,從底部出鐵口扔進了高爐。
剎那間,高爐中冒出滾滾濃煙,而後燃起了熊熊烈火。
一名名匠人走到了預先安排好的工位上,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每一項操作。
預熱池內的煤瞬間點燃,同高爐內的鐵礦石翻滾燃燒,釋放出的火焰直沖爐鼎,似要直撲天際!
瞧見這一幕,所有人都愣在了原地,他們燒了一輩子鐵,哪里見過這般熾熱的火焰?
僅是剎那間,眾人心中當即就確定,這高爐只怕會煉出前所未有的好鐵!
爐火雖然猛烈,但鐵礦石與煤礦石融化也要一段時間,海壽太監主動請膺在此監管。
朱高煦與胡元澄忙碌了三天三夜,難得有了空閑時間,在房間內坐下歇息品茶。
胡元澄抿了一口茶水,意味深長地開口道:「王爺,您身負監國重任,卻在此地一連三日,只怕某些朝臣會趁機上奏彈劾……」
「彈唄,劾唄,本王就希望那些狗東西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
朱高煦無所謂地擺了擺手,嘴角泛起了戲謔笑容。
「倒是老胡啊,你可是一代兵器大家,有沒有興趣著書立說?」
胡元澄:「???」
啥?
著書立說?
我一個安南人,也可以嗎?
胡元澄雖然受到朝野敬重,但那不過只是表面上而言罷了。
在大明為官這麼多年了,他受到的冷遇排擠一直不少,如果不是感念當今天子的知遇之恩,胡元澄只怕早就掛印而去,免得受那些迂腐文人的鳥氣!
至于著書立說,那可是他從不敢企及的奢望!
畢竟你一個外邦蠻夷,從未讀過儒家聖賢書,有什麼資格著書立說?
想著,胡元澄苦澀一笑,「王爺說笑了,此事休要再提……」
「為何不能?你胡元澄為我大明火器做出了多少貢獻?只要你願意,本王看誰敢從旁置喙,打斷他的三條腿!」
听到這話,胡元澄頓時一怔,神情變得嚴肅起來,還有一絲激動。
畢竟,著書立說如果成了,他這個「外邦蠻夷」,也可青史留名!
「王爺的意思是……」
「去詔獄吧,本王給你安排個好差事!」
胡元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