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零六章 張克儉(三)

第一百零六章張克儉(三)

除先生講課之外,在張克儉所在的這個班里地所有學員間是不能互相說話溝通的,所有地學業問題,也一概都是以標準地台閣體書法寫在紙上詢問。

所謂「台閣體」,也就是清朝時所稱的「館閣體」,屬于明、清兩朝官方所使用的書體,其實也就是現代所說的「楷書」。

從明朝開始,在科舉試場上,便必須使用這種書體,它強調楷書的共性,即規範、美觀、整潔、大方,並不強調如今現代所謂的個性。

是以,作為一個明朝讀書人,寫好一筆蠅頭小楷只不過是其最起碼的基本功,一個人如果寫的字不過關,那麼哪怕是再有才學,也是無緣于官場的,這也算得上是一種擺在桌面上的「潛規則」。

其實,現代報刊、雜志上的楷體字,也算得上是當代官方所使用的書體之一,其字形就很近似于明朝台閣體。

事實上,即便是在現代的官方,在什麼場合使用什麼樣的字體,也是有著嚴格地規則和規定的,比如現代公文所采用的文字,就指定為采用宋體字和仿宋體,此外還要用黑體字來做文頭。

除字形之外,對于字號大小等等的許多細節,在官方的使用中也是有著明確地規定的,絕對不能用錯,不一而論。

這種古怪地學習過程,一直延續到張克儉考中進士時為止,在這幾年里,張克儉甚至沒有結識到一個同窗。

事實上,除了身形之外,這十幾個人彼此都從來沒有看到過其他人的面容,也從來都沒有彼此地說過一句話!

之後張克儉可謂一帆風順,在官場上也是青雲直上,以其二甲三十六名地進士身份,他是那一屆進士中僅有地幾名能夠得到實缺地方官職務之人。

而與張克儉同屆地一甲第一名地狀元,如今也還不過僅僅只是個翰林院地正六品侍讀而已,更多的進士們,不過是些七品、八品、甚至九品地不入流官員。

而最多的,則是連官職都沒有地候補官員——經過二百多年地發展,大明朝地官員系統已然是極其地龐大而臃腫不堪,冗員之多,也已然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了。

忻州知州,在當今已然並非是什麼肥缺了,在經過定襄縣地破城之役後,兩城彼此間僅僅數十里之遙的距離,足以嚇退大多數妄圖太平升官、安穩發財之人。

但是張克儉不怕,他甚至非常欣喜于自己能夠在這特殊時期來到這特殊之地來壯大自己的實力。

在這里,張克儉所要做的事情有許多,但他最想要做的,便是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力量來。

這種想法,如果是在大明的其他地方,那可能僅僅只是個夢想,掣肘之處甚多,但是在這儼然已是前線之地的忻州,卻還是大有可為的。

在這種特時期和特殊地域,作為地方官,只要時機成熟,張克儉盡可以建立一支準軍事組織,這就是團練,類似于現代地民兵,而這是一只可以完全掌控在地方官手中地力量。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盡管非常地「袖珍」,但忻州確實是一個貨真價實地直屬州城,其下轄的唯一屬縣,便是如今已然淪為廢墟地定襄縣。

這也就是說,張克儉可以掌控在手中的,並不僅僅只是忻州一城地團練,理論上他可以將忻州、定襄兩地的團練都抓在手中——只要他有能力建的起來。

張克儉的眼界,當然也並非僅僅只是局限于這一個小小地從五品知州,他的目標是做到獨當一面地一省巡撫,起碼也要成為一省布政使司地左、右布政使,而為了達成這一個目的,在朝中不知有多少人在有意無意地發力。

如果不是這麼一個特殊地時期,如果不是這麼一個特殊的地域,這些事情在這個階段張克儉根本是想都不用去想的。

但是,如今這個機遇卻是這麼活生生、水靈靈地擺在了自己的面前。

事實上,張克儉之所以會來到這個晉北邊關之地,是因為他得知了一個消息,消息地來源他不得而知,但內容卻是極其讓人震撼。

這個消息,便是關于大同鎮總兵胡雲峰與蠻族相互勾結一事。

作為九邊之一,與烽火連天地遼東與麻煩不斷地宣府不同,大同鎮的情況一直都相對的非常地良好,近年來幾乎沒有被蒙古人或者是蠻族破關之事,而大同鎮總兵胡雲峰,也由此而簡在帝心,頗受皇帝看重。

但張克儉所得到的消息卻是表明,大同鎮的這份「安寧」,其實卻是胡雲峰和蠻族人做交易所換來的!

這個消息實在是太過于驚人,張克儉也還是被老父告知張家正在給他活動忻州知州一職時,才得悉此事的。

不過,張克儉至今也還沒有想好,自己究竟要如何來應對此事,而且張員外在告知他這一消息地同時,也嚴誡他不許輕舉妄動,一切都要听從家族地具體安排。

不過,事情總是充滿各種各樣地意外與變故的,就在張克儉還在小心翼翼地假作不知之時,大同知府霍福德卻是竟然告發了胡雲峰!

接下來的事情便比較簡單了,在定襄縣城破之後,忻州也由一個香窩窩變作了臭狗屎,有了張家前期地運作,張克儉順理成章且毫無意外地得到了這個職位。

但是,張克儉始終卻是感到心中不快。

自從知道了自己地出身之後,張克儉便也有意無意地接受了許多科舉文章之外地特別訓練,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保守秘密地重要性與必要性。

對于這一點,張克儉其實是沒有任何地不同意見的,但他心中頗為不甘與不忿的,是家族對于自己的那種「不信任」。

在張克儉看來,除自己之外,通州張家並沒有什麼杰出地人才,而且在通州張家地這一脈子弟中,張克儉也確實是表現的最為優異地一個人。

不過,多年地特殊學習,也讓張克儉隱約地明白了一件事情︰通州張家地實力,絕對不僅僅是如今表露給世人的這些。

別的姑且不論,就是昔日同窗地那幾個成績特別優異地學子之中,張克儉便從來沒有在通州張家的子弟中發現過。

這一點疑問,直到張克儉在中進士之後才可以確認︰那個籍貫在河北保定府的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俗稱地「探花」,絕對正是自己的同窗之一!

雖然幾年中大家都沒有說過什麼話,但是從那些遞到老師們手中地紙條里,大家也還是能夠對彼此地學識有一個大概地估計的。

盡管之前從來都沒有見過李探花的臉,但張克儉對于他那雙清亮地眼楮、以及一些習慣性的動作,卻是絕對不會忘懷、也絕對不會搞錯的!

但是,那個人卻不姓張,而是姓李。

然而,這個李探花,卻是並沒有被張家列入到張克儉所交往地「自己人」名單之中,由此張克儉也才確切地知道,自己究竟是被隱瞞了有多少地秘密!

這次來忻州,張克儉從通州老家直接所帶來的人並不多,其余都是家族公開從四處招募而來的,但張克儉知道,這些人的來歷,卻是絕對不會那麼地簡單的。

事實上,張克儉的父親也明確地告訴過他,這些人,他都可以象是對待從自己家中所帶來的人那樣地信任與使用。

這句話本身,便已經是給張克儉傳遞了太多地信息了,但他也同樣只是默默地叩別了家中父母,沒有多問一句不該問的話!

此次忻州輜重營一事,讓張克儉實在是喜憂參半。

事實上,這個輜重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張克儉為了印證自己心中地一些疑惑之事而有意為之的。

因為不可知的原因,在張克儉就任以來,臆想中的來自于家族地干涉並沒有發生,甚至沒有只言片語地消息發到張克儉地手中,這也讓他隱約地有些惶惑與不安。

當然,那些被他擺在明面上的理由,也確實是張克儉所希望達成地諸多目標中的一部分,而這次事態地發展,使作為始作俑者地張克儉,也是無比地意外之極。

在最一開始時,張克儉的最低希望只是能夠由此驗證一下,那個關于大同總兵胡雲峰相勾結蠻族的傳聞是否屬實。

其實張克儉對這個願望的期望值並不太高,因為胡雲峰此次的事情弄的風風雨雨、沸沸揚揚,可謂已經是舉國皆知,張克儉也不指望胡雲峰會在這種時候還傻兮兮地跳出來。

不過,幾經權衡之後,張克儉還是想要做些什麼,也以此來證明什麼。

隨著地位的遷升和所知所聞地日漸廣博,張克儉心中地那份積郁之氣,卻也是越來越多,越來越濃,甚至讓他幾欲感到窒息了。

ps︰更新了更新了,打劫一切票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