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一十六章 游子歸

更新時間︰2013-01-22

「婁底,我回來了!你的孩子回來了,我回家了!」

跨越數千里,相隔百多年,回到故鄉懷抱,家園依舊,物是人非,怎不令人唏噓喟嘆?

婁底,湖湘之髒腑,湘中魚米鄉。秦在此置湘南縣,唐屬潭州,宋建新化,元設寶慶路,明清兩朝稱寶慶府。

這一帶原為各族雜居之地,相傳先民是盤古後裔,發源于三苗、九黎。這里是蚩尤故鄉,楚熊神山所在,這里自古民風彪悍,人杰地靈,山川秀麗。

山美,水美,人更美

「糯米團子—杯子糕—雪花丸子—油榨粑!-」

「新化五大碗,聞著香,吃著爽,快來嘗一嘗!」

「官爺要住店不?」

「勁道牛肉面老火靚湯好味道!」

「」

「好兵哥,來我家里吃飯撒!」

車隊進入賢童鎮,引起了這座千年古鎮老鄉們的圍觀。因為前隊早已過來打點好食宿安排,大家也知道這些態度和氣的兵勇後面還有大隊人馬,近日就要到此駐扎,跑街伙計老板娘們早有了計較。

此時見這麼多人的隊伍秩序井然,不像是痞子兵,他們便扯開了嗓子招攬生意,那賣糯米團子的,叫賣起來更是象唱歌一般,听著就想要嘗一口。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這里的妹紙火辣,這里的堂客們更是性情爽快,開店的婆娘們直接就扯著戰士往店里拉。那份熱情,讓人好像回了家

「民夫放假十天,工錢照算,士兵輪流出營切記三大*律七項注意,任何人不得擾亂地方,侵犯民居,違令者,斬!」

周曉峰只是敲了敲警鐘,不過辛苦了這麼久,也放松了管束讓他們恢復恢復精氣神,又發下了餉銀賞錢。得空的士兵夫子們就分開到了街上放松一把,來了這麼多客,鎮上頓時四處是飯菜香。

這里的炒菜小吃,都是傳承了數百上千年的手藝,噴香撲鼻,真是聞著就讓人流足口水啊!

行走在青石板鋪設的老街上,听著熟悉的鄉音俚語,周曉峰恍然在夢中。

這就是老街,那條傳說中的南北貨行路,吃住一條街。

獨自坐在沿河的百花樓上,周曉峰只給自己點了碗面,到這里吃面,吃的不僅是口味,更重要的是心情,是回憶。當年他生意失敗歸鄉,也是在這里,吃了一碗面,當時內牛滿面,那是辣的。

窗外,腳下,蜿蜒的漣水河脈脈流淌,古河道邊的垂柳隨風擺動,和風撲面而來,清爽而宜人。

最美是家鄉,家鄉,始終是最溫暖的地方

「老客,您的牛肉面來了多謝多謝,您慢用!」

見來客氣質出俗,又說的一口本地話,店伙計格外的熱忱,當然了,周曉峰隨手丟給他的那幾錢碎銀子打賞,更令他喜笑顏開。

熱乎乎的牛肉面,紅湯白線,騰騰的熱氣勾人饞蟲,嘗上一口,蕩氣回腸。

‘  !-’

還是那麼辣!

「伙計,快給瓢涼水來!」

「少爺,水來了。」

在樓下的劉永福趕緊上去,手里早提了一壺涼茶。

「這小子,可真是聰明伶俐啊!」

出賢童鎮往西行一百余里,有一座方圓百里大山,此山名叫大熊山,鄉民又稱之為‘神山’。這里險峰如林,古木參天,風景壯觀而美麗。

史載,「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熊湘」,即湘中大熊山。南宋《方輿勝攬》亦稱「山川熊山,己昔黃帝登熊山,意其此也」。山上至今尚有「軒轅黃帝游此山」的碑記。

民間傳說,黃帝南巡,有大熊引導他登此山,故名大熊山。這里還是蚩尤故里,苗瑤百越各族的發祥地。

這里群山逶迤,山體雄偉,地形險峻,最高的九龍峰與了望台遙相聳立。數十座高峰組成了宏大的山體,橫亙湘中,連綿百里,氣勢磅礡,蔚為壯觀。

一座座山峰上,素日雲霧繞繞,景象萬千,如同人間仙境。

山間溪流潺潺,風光秀麗,飛瀑層疊多姿多彩,這里林海茫茫,數百年的銀杏、連香樹、金錢柳、羅柏、紅豆杉、金絲楠木和楓樹隨處可見,森林中常有雲豹、野豬、山羊、山雞、錦雞等野物出沒。

孟春時節,這里的望春花、杜鵑花滿山吐香。仲夏時令,四處金針紅妍,百合垂鈴。到了金秋十月,又是山菊花漫山遍野。即便入冬大雪封山,這里白蘭送舊,紅梅迎新,傲霜斗雪,蔚為壯觀。

九十月間,大熊山正是滿山紅楓,層林盡染,令人心醉神迷。

這大熊山乃是湘中福地,得山水天然形勝。相傳蚩尤戰敗後,九黎族部落一路敗退,最後便是落腳聚居于此。

在大熊山主峰九龍峰山頂有一池,名曰九龍池。池水色如重墨,其深不可測,其水清涼徹骨。池中長年有九股清泉從地底冒出,涌砂噴珠,川流不息,九龍池由此而得名。

這里山勢形勝,雲蒸霞蔚,九龍出水,延綿不絕,在風水學上,正是一塊萬年吉地,更是一處感悟自然、修身養性的至尊聖境。

相傳黃帝登熊山,將靈毓蔥籠的九龍峰點化成九條青龍,沿九股清泉游入可通五湖四海的九龍池。九條青龍游入資水,被梅山油溪石竹灣的風光靈氣所吸引,高興得在水中游、雲中飛、洞中舞,久久不願離去,一住就是幾千年。

這不過是後人附會的美麗傳說罷了,事實上,更接近真相的,恐怕是黃帝害怕蚩尤余部繼續反抗,要斬草除根,所以率軍一直追殺到此。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蚩尤後人才會繼續遷移,向西,向東,向南,足跡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

******

資料片︰悲情明湘王。

朱柏,1371-1399,明太祖第十二子,齒序第十一子,母妃胡氏,洪武四年八月初三日(1371年9月12日)生,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初一日封湘王。十八年(1385)十二月就藩荊州。

湘王從小就享有美名。解縉在《湘獻王神道碑文》中說︰「惟王幼而美異,長而通明,溫恭粹」,從一個側面說明朱柏從小知書達理,深得寵愛。

朱柏與其他諸王就藩前,朱元璋在辭別的時候曾賜給每位藩王一條玉帶。佩上玉帶後,朱元璋讓諸位藩王轉過身來,看看背後腰帶上的裝飾品。其他諸王都回過身來背對朱元璋,唯獨朱柏沒有轉身,只是將腰帶轉到前面給朱元璋看。朱元璋問他為何如此,朱柏回答說︰「君父不可背也」,朱柏此舉深得朱元璋歡心。

清查某某《罪惟錄》評論此事說︰「跡王柏‘君父不可背’—語,紫虛子(朱柏道號)讀書解事也。」終朱柏一生,雖享年只有28歲,但他文武雙修,能詩善畫,留下諸多佳話。

朱柏生性好學,酷好讀書,潛心學問,志在經國。「性嗜學,讀書至夜分」,朱柏精通儒道之學,「平居于儒書外,尤善道家言」。朱柏專門建了一座景元閣,招納文人學士,編輯圖書,注釋群經,校勘古籍。有詩贊道「景元閣上晨開座,注罷儒經注道經」

朱柏能作詩文,亦善繪畫書法。所作「詩歌豐腴,清麗飄飄,有出塵之想,其文亦燦然理順,造次成。」朱柏還擅長書法與繪畫,「書法遒勁」,由于書藝精湛,其父朱元璋每有詩作,都會讓朱柏來書寫。

朱柏對軍事也頗有研究,平素喜歡談論軍事,其「論古兵制、前事成敗,出人意表」。朱柏對兵器很有研究,會使用各類兵器,「善弓矢刀槊,馳馬若飛。」

朱柏參與過三次平叛,其一是打擊湖南常德「降兵」,其二是平定五開蠻起事,其三是平定古州蠻起事。朱柏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打擊常德的元人降兵戰事中,得到充分印證。

這支「韃兵」在湖南常德起事後,向北進發,試圖通過荊州一路向北,打回塞內老家。當他們到達江南公安縣境內的虎渡河時,朱柏果斷決定出兵,打擊敵人的銳氣。朱柏遣將率兵一路窮追,最後大敗敵兵,終獲全勝。由于朱柏指揮有方,深得朱元璋的賞識。

朱柏信奉道教,並給自己取了一個道號叫「紫虛子」,並四處尋訪道教名士。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柏在荊州城西門修建太暉觀。太暉觀設有主體殿閣五座,偏殿、左右殿俱備,規模宏偉,殿宇高大。殿內雕梁畫棟,熠熠生輝,故有「小金頂」、「賽武當」之稱。時人贊曰︰「遍數琳宮,獨此雄甲荊楚。」

建文元年(1399)四月十三日(5月18日),有人告發朱柏謀發,詔命其赴京師詢問,朱柏自焚而死,時年二十九歲,謚曰戾王。無子嗣,封藩被削除。永樂初改謚為獻,置祠官守其園。

建文帝認定朱柏犯有謀逆大罪,只是因兩起案子的供詞中涉及朱柏,朝廷事實上並沒有抓到朱柏謀逆的任何實質性的罪證。從歷史文獻的記載來看,朱柏的謀逆罪其實只是建文帝的一個政治陰謀,並非真有其事

朱柏在建文初削藩運動中,無罪而被逼自殺,這一點明清兩朝已有定論。

1399年,建文帝以破壞金融罪——私印鈔票,對湘王朱柏下手了,其實那個時代的鈔票本來就沒有什麼計劃可言,亂印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本人。這只不過是一個借口而已,隨後朝廷就派使臣至湘王封地去抓人,他們以為這次會像以往一樣順利,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湘王朱柏不愧是朱元璋的子孫,甚有骨氣,他在得知有人要來抓他的消息後,笑著對自己的手下說︰「我親眼看到很多在太祖手下獲罪的大臣都不願受辱,自殺而死,我是高皇帝的兒子,怎麼能夠為了求一條活路而被獄吏侮辱!」

他沒有開門迎接使臣,而是把老婆孩子都召集起來,緊閉宮門,自焚而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