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青幫的當家營生是從水路為官府運糧,鼎盛時期,運河沿線大小河汊中,青幫千船萬旗大江飄,頗為壯觀。無上神通然而,太平天國之後,皇糧遭毀,無法承運糧務,至此後,清幫主要經濟命脈斷絕,後至清光緒十二年,一百二十八幫半,僅余六大幫頭,後來,朝廷將漕糧民運改為官運,不再行運江河,自此,糧船不開,雀桿不點頭,青幫斷了營生,不少青幫弟子不得不另謀生路,干起了走私水貨、販私鹽的勾當。青幫逐漸滑出了體制外,走向官府的對立面,成了名副其實的江湖幫會。

到了十九世紀末期,青幫甚至與洪門有所往來,雙方從勢不兩立,逐漸發展到相互承認,有的時候,還互相給予方便。

洪門的口號是「反清復明」,青幫雖然不像洪門那麼露骨,表面上對官府還是客客氣氣的,並不公開反朝廷,但暗地里,對官府的態度,也是極為仇視,在江浙一帶,青幫大佬們拉桿子結伙,各據一方,與官府作對。

但總體上看,相對于洪門,青幫對官府的反抗,並不像洪門那麼激烈,官府也沒有把青幫與洪門相提並論。

青幫人多勢眾,其內部的組織機構分為四庵、六部、一百二十八幫辦。四庵是青幫的最高管理機構,包括朱寺庵、劉寺庵、黃寺庵、石室庵,執掌四庵的,是青幫的元老大亨。六部則是青幫的執行機構,包括吏部、禮部、戶部、工部、兵部、刑部。六部之下則是各個幫半,由幫主統領。

清幫是個體制外的組織,弟子來自五湖四海,要認清是否是自家兄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就有了盤道條口,也就是盤口。盤口用于確認自家兄弟,因此,是青幫的機密,絕不外傳,不是青幫中人,根本無從得知。盤口也分為庵、部、幫三個級別,分別成為庵道、部道和幫道。

庵道是幫里的最高機密,知道庵道的人,都是幫里的元老大亨,以及元老大亨指定的接班弟子,或者,身份極為特殊的人員。幫道機密程度最低,一般幫中弟子都知道。部道居中,由各部主事和幫主掌握。

周憲章說的那十三個字,就是庵道!這話要是普通幫眾听見了,也不會把它當回事,偏巧,曾國彰是青幫當中四大庵之一,黃石庵的庵主,雖然不屬于石室庵,但作為青幫的上層人物,他熟知四大庵的庵道。

然而,周憲章又是如何能說得出青幫石室庵的盤口?

這十三個字的來歷,還要從八個月前,周憲章亡命九連城說起。

八個月前,周憲章在天津武備學堂得罪了李鴻章,差點掉了腦袋,那晉來了個苦肉計,讓崔曝帶著他混出了學堂,跑到九連城,遇到四川提督宋慶。宋慶讓他和張勛帶著一隊人馬渡過鴨綠江,前往牙山增援葉志超。

結果,周憲章帶著人馬誤入了封魂谷,差點成了東學教的刀下之鬼。幸好金姝說服教主崔時亨放了周憲章,前往朝鮮京城劫取金玉均的遺骨。

那個時候,東學教內部危機重重,教主崔時亨知道盧文俊陰謀奪權,為了阻止盧文俊的陰謀,崔時亨把東學教的震山之寶驪鐵,交給了周憲章。

這塊驪鐵上正面刻著一匹飛躍的駿馬,背面是刻著個箭頭,圍繞箭頭一圈有十三個符號。♀

這十三個符號,其實就是十三個篆書漢字,「達摩面壁六祖盛,甕武錢文潘道!」朝鮮平民百姓大多不識字,更不懂漢字,教主懂得漢字,卻也不向教眾們明言,只是說這是東學教的十三字真言,教眾們對教主絕對崇拜,倒也深信不疑,從沒有人過問。

原來,東學教的開山祖師崔濟愚早年游歷中國,在滿洲一帶活動,結識了正在滿洲活動的石室庵庵主劉余慶,那劉余慶是青幫第十九代興字輩的大佬,時年已經七十歲了,崔濟愚時年三十一歲。兩人卻是一見如故,交情頗深。

崔濟愚想在朝鮮創立東學教,自己勢單力孤,想要從青幫獲取支持,懇求劉余慶引見他入幫。劉余慶也知道崔濟愚是個人才,要是他能在朝鮮干出一番事業,青幫等也可擴展勢力。所以,劉余慶滿口答應,三幫九代開設寄名香堂,為崔濟愚拜了香堂,按照青幫的說法,叫做「上了小香」。

不過,上了小香的人,還不能算是青幫的正式弟子。青幫收徒極其嚴格,上了小香,只能算是一腳門內一腳門外,師父會在上小香後的三年內,勤加考核,這個階段稱為師訪徒三年,三年後必需由學生勤訪師父三年,讓師父考核其是否真有決心進家,這個階段,稱為徒訪師三年,經過六年的考驗,確定學生的決心與品性後,師父則會開始教導其基本儀注,或委由石室庵教導,經過一年的學習,通過後,則師父擇吉日,並報請戶部,由戶部開始做開設香堂之準備並通報四庵六部與學生之三幫九代。前後七年,這才算是正式弟子。

崔濟愚一心要回朝鮮創立東學教,哪里等得的了七年。上了小香之後沒多久,就辭別劉余慶,回到了朝鮮。

崔濟愚雖然只是青幫的小香弟子,但是,他的身份極為特殊,他是石室庵庵主的弟子,又是朝鮮東學教的教主,在青幫看來,東學教就是青幫的外圍組織,或者是外援。所以,崔濟愚在創立東學教的時候,得到了青幫的大力支持,在東學教創立初期,劉余慶不僅給予了東學教大筆財物,而且,為了保持聯絡方便,劉余慶將石室庵的庵道告訴了崔濟愚,崔濟愚憑借庵道,可以與青幫各處幫辦聯絡,獲取支持。

這句庵道就是「達摩面壁六祖盛,甕武錢文潘道!」

這句話其實隱含了青幫的來歷。青幫祖師爺甕岩曾在少林寺出家,為了尋源正本,青幫供奉禪門達摩祖師至六祖惠能,傳道亦傳禪以宗教立幫,所以,第一句是「達摩面壁六祖盛」。而第二句話,則是點出了青幫的三祖,翁岩、錢堅、潘清。甕岩武功蓋世,故稱「甕武」,錢堅則是秀才出身,文章典雅,故稱「錢文」,而潘清是個商人,精通經商之道,故稱「錢道」。

在劉余慶的幫助下,東學教發展迅猛,教眾遍及朝鮮,成為朝鮮的第一大教派。東學教日漸強盛,也就不再需要青幫的贊助,崔濟愚與青幫的聯系逐漸稀少,劉余慶死了,東學教與青幫幾乎斷了聯絡,那庵道也就沒了作用,不再有人提起。

不過,崔濟愚受了青幫的大恩,對劉余慶心存感激,而且,他本人也是青幫的小香弟子,就把這十三字的庵道刻在了東學教的鎮教之寶驪鐵上面。以此表示東學教是青幫的一個外圍組織。但是,他也知道,按照青幫的幫規,庵道不可輕易泄露,哪怕是東學教的繼任教主,如果沒有上香,也不是青幫弟子,不能獲知這句庵道。所以,崔濟愚對外只說這是東學教的十三字真言,頌之可驅病降魔。

後來,東學教遭到朝鮮朝廷的嚴厲鎮壓,崔濟愚沒來得及把這十三字真言的來歷說出來,就被朝鮮官軍捕殺。不過,包括繼任教主崔時亨在內的東學教高層領導人,也風聞崔濟愚與大清國的青幫有些交往,只是對具體情況不甚明了。

周憲章拿到驪鐵的時候,也注意到了這十三字真言,只是,他也完全沒想到,這十三個字與青幫有何瓜葛,只是覺得奇怪,這東學教的東西,如何卻與禪宗有些關聯。教主崔時亨死後,周憲章一度被教眾推為教主,盡管他把驪鐵扔進了虎飛嶺峽谷中,但在韓令準這些東學教老兄弟眼里,他還是教主。

所以,韓令準也時不時給周憲章講一些東學教的掌故,包括開山教主崔濟愚與青幫來往的傳言。對于這些傳言,周憲章也只是沽妄听之,並沒有多想。

這一次,周憲章被曾國彰這伙人救上了船,原本也搞不明白這伙人究竟是什麼來頭。他判斷曾國彰這一伙應該是江湖幫會,但在江浙海域活動的幫會很多,有青幫、洪門、哥老會、三合會等等,周憲章不知道他們屬于哪個幫會。

然而,就在命懸一線的時候,他看見曾國彰的手腕內側的襯袍袖口上,繡著一個白色的箭頭!

驪鐵上,十三字真言環繞著的,也是一個箭頭!

周憲章搞不明白這箭頭是什麼意思,更不清楚箭頭與十三字真言有什麼關聯,不過,曾國彰袖口上有箭頭,這或許是一個機會!

反正也是死馬當活馬醫,周憲章顧不得多想,喊出了那十三字真言。

結果,周憲章賭對了!

箭頭和盤道一樣,也是青幫的暗語之一。只是,箭頭比較普通,相當于是青幫的幫徽,用途比較廣泛,往往繡在幫眾的衣服上,或者刻在器物上。lw*_*wl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