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夢伊始 海外蓄勢 第五十三章 對馬海戰(八)

然而,想法始終是想法,現實終究是現實。這注定要讓他失望了,一萬八千海里的航程過後,艦底大片的藤壺和海藻已嚴重影響了各艦的航速,加上過量的煤炭和淡水壓得各艦的吃水普遍超過了正常標準,簡直就象一群大肚子孕婦般地步履維艱、行動艱難。

如今,就算是最新式的戰列艦最高航速也已經降到了12節左右,而同行的運輸船航速只有9節。

當然,這只是走直線時的理論航速,像在這種正在交戰、甚至是正在進行戰術規避的戰艦,能夠達到五節的航速就能讓人都要偷著笑去了!

這個命令,也讓他在不久之後後悔不跌。他原本的想法是︰為了充分發揮已方炮火的威力,必須將三個主力戰隊重新結成單列的縱隊。從而使得所有的戰艦,包括老式戰艦在內都能互不干擾的開炮。

于是信號發出了,要求各艦隊從新排列,以肯尼亞蘇瓦洛夫號為基準,各艦隊呈一字單列隊形向右做戰術規避。

以肯尼亞蘇瓦洛夫號為首的第一戰隊四艘戰列艦開始加速,並右轉以重新回到整個戰列的前方。

但由于操艦水平低下,當肯尼亞蘇瓦洛夫號與其後的亞歷山大三世號入列後就恢復了原速,沒有給支隊的後兩艦博羅季諾號和奧瑞爾號留出足夠空間,結果這兩艘戰列艦便孤零零地被撇在了戰列之外。

為此,第二戰隊的旗艦奧斯里比號不得不發信號通知身後各艦一齊減速,那些沒有及時看到信號的艦只為了避免撞上已經減了速的前艦,又不得不向左或向右急轉。

最終,連著奧斯里比都不得不停車以躲避其他變換不良的艦只。終于,第二太平洋艦隊的隊形再次陷入混亂。

羅日杰斯特文斯基的遲鈍反應以及愚蠢指揮讓俄國艦隊失去了一切有利條件,他沒有及時下令繼續開火從而最大限度的擊沉敵艦,反而堅定地去按照教科書上所寫策略,想要極力擺月兌不利局面。

當然,此時俄方的隊形還未完全正常,戰列艦奧瑞爾號還在隊列之外,可這並不影響戰列中的其它艦只,特別是第二支隊開炮。

一刻鐘的時間足以讓射速最慢的十二英寸主炮進行六到十次齊射(俄方數種型號的12英寸大炮射速均較慢,日方的英制12英寸炮射速可達1發/分),而六英寸大炮的射速則高達6~7發/分,就算俄軍炮手的技術不佳,但趁日本人難以還手的時候從容瞄準、修正。哪怕使他們瞎蒙,也好過這種無序的狀況。

特別是他們現在的情況較歷史上的要好了不止一倍,主要是現在較為分散的陣型,可以輕易地穩住,抓住機會向聯合艦隊開炮。這完全不需要真的嚴格按照教科書上的邏輯,非要擺成一字陣列才是最佳方法。

這麼一來,三個主力支隊近百門大炮的側舷甚至是主炮火力必將給日軍造成重大損失,可是這個幾乎是上天賜予的機會卻被俄方輕易放過了。

和使用穿甲彈的俄軍不同,日本人從甲午海戰的教訓中認識到憑現有的彈藥技術,要想打穿戰列艦上厚重的裝甲絕非易事,于是在首次攻擊中著重使用了強力的爆破彈。

這種炮彈雖然不能打穿鐵甲,但卻能有效地毀壞戰艦的上層建築和儀器設備,引發火災並殺傷人員。

在聯合艦隊的不斷炮擊之下,俄國艦隊的隊形終于排好,羅茲德文斯基再次下達了開火命令,憋久了的俄軍炮手們對著左方的聯合艦隊就是一通狂轟爛炸。

可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前艦遮住後艦,後面的第二、三戰隊只能透過戰艦之間的縫隙來瞄準敵艦,命中率又能高道那里去呢?

當然,事無絕對,還是有幾枚炮彈飛到了聯合艦隊的戰艦上,畢竟這種胡亂砸下去數以百噸的炮彈總會有那麼些幾率蒙到的。

更何況如此近的距離,就算是胡亂發射過去,只要距離差不多就能砸到敵艦。這些炮彈雖然裝藥量不多,但畢竟是炮彈,就算是鐵嘎達也能啃下來幾塊鋼板不是?

這一通炮彈則是集中照顧出雲號以及淺間號裝甲巡洋艦,兩艘戰艦之一的出雲號,很快就被炸壞方向舵,失去動力向左退出戰斗序列。

但很快,聯合艦隊全部的戰艦均已完成U字形大機動,開始更為全面的第二輪反擊,這次的反擊就不同于第一次了。經過校準、休正的聯合艦隊火炮準度較第一次反擊更為猛烈精準!

果然,肯尼亞蘇瓦洛夫號很快就被打得象一座噴發中的火山,整個艦體千瘡百孔,左舷的大炮大半成了扭曲的廢鐵。

由于信號裝置被毀,肯尼亞蘇瓦洛夫號已經失去了指揮艦隊的能力。這次,躲在司令塔厚重的裝甲後面的羅茲德文斯基算是被日本人迅猛凶狠炮火徹底打懵了,竟然開始逃跑了!

羅茲德文斯基在兩名親兵的幫助下,試圖逃離這個已經被炸的面目全非的司令塔,但還沒跑到門口,一發305毫米主炮炮彈落在了艦橋前部。

裝藥量為105磅的炮彈瞬間炸裂,其威力可不同于摻雜著沙子裝藥量只有區區十五磅的俄國炮彈。裝著下瀨火藥的炮彈威力更是成倍增加,以燃燒能力著稱的下瀨火藥雖不至于撕裂司令塔的裝甲,但也絕不可小視!

羅茲德文斯基連著架住他的那兩名親兵被重重的推倒在地,等兩名親兵再將他扶起來的時候,這個平時威風凜凜的中將已經是滿臉鮮血了。

沿襲自法國的司令塔也被實踐證實只會找麻煩︰日軍炮彈的轟擊直接造成了司令官羅茲德文斯基中將的受傷。這其中,設計不合理的司令塔難辭其咎。

當然,俄羅斯的設計師在改造太子號的設計師並沒有忘記給他安裝上厚實的裝甲指揮塔。就其裝甲厚度而言,可以說是俄國戰艦中前所未有的,不是因為其如何的厚、而是因為以傳統的標準,實在是薄的嚇人!

其司令塔復雜防護體系和大量副炮在戰爭中被證實不堪一擊。這直接宣布了法國式戰艦設計的失敗。兩個主炮塔之間的舷側裝甲帶厚度僅7.5英寸(190毫米)、艏艉裝甲帶為100毫米,全艦裝甲最為堅固的主炮塔和指揮塔,也只有10英寸(254毫米裝甲)提供保護。

「快!快扶我進去備用司令室里去!」滿臉鮮血的羅茲德文斯基狼狽不堪的急急說道,此刻的他已經顧不上平時在哪里都要端著的官架子了。

而還沒等他們到達副司令室,卻又緊急的退了回來,慌不擇路的向戰艦右舷前部的炮塔中躲去,因為副司令室正在冒著熊熊的大火不斷地燃燒著!

下午兩點半,一發炮彈震壞了肯尼亞蘇瓦洛夫號的操舵裝置,失去了控制的戰艦帶著滿身烈火向右漂游出了戰列。

不久後它又不幸漂到了敵我兩個戰列之間,一些俄艦居然把它當成了日本軍艦而試圖把它干掉!艦隊中的二號艦亞歷山大三世號接替它充當了前導艦,結果也被日本人打成了篩子,火焰從每個彈洞中向外狂噴。

難道這兩艘戰列艦不是戰列艦麼?按理說,戰列艦的生存能力是極強的,其中有一句名言就能概括體現出來︰只有戰列艦能擊沉戰列艦!

既然是這樣,為什麼還會出現如此巨大的損失呢?

這就不得不說說博羅季諾級戰列艦的裝甲設計特點了,博羅季諾級的防護體系比以前任何一條戰列艦都要復雜。但是防護能力卻特別差,甚至不如皇太子號!

••••••該死的高重心惹的禍啊!延伸到艏艉的主裝甲帶,也同時向上包裹了炮塔座圈以及供彈井等要害部位。

炮塔完全裝甲化,副炮適度防護,而位于水線和船艏炮適內的75毫米炮,也擁有至少能抵御炮彈破片的適度防護。

由于噸位的增加,其防護也不必像以前的波爾塔瓦級那樣縮手縛腳了(由于噸位不足,「波爾塔瓦」級的主裝甲帶僅覆蓋前後主炮之間的船體部分,艏艉部分完全沒有裝甲保護)。

全艦裝甲最為堅固的主炮塔和指揮塔,也只有10英寸(254毫米裝甲)提供保護。這種程度的裝甲防護,在以往動輒14(356毫米)、16(406毫米)甚至18英寸(457毫米)舷側裝甲的時代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那麼,俄國人是發瘋了嗎,顯然不是。因為俄國人已經從列特維贊和皇太子號上,學會了自行制作新一代強化裝甲板的技術,並將之運用到了自建的「博羅季諾」上。這是俄國首次在他們自己建造的戰艦上,采用習自法國的哈維鎳鋼冶煉技術。

但這個相比較國際先進水平其實已經落後了︰當時日本從英國進口的富士號戰列艦和高砂號防護巡洋艦已經采用了比哈維鎳鋼的硬度更高的滲碳鋼板(學機械的應該都清楚︰滲碳工藝通過在表面形成滲碳層而產生硬度特別高的馬氏體,提高裝甲層的表面硬度和抗沖擊能力)!PS︰二更畢,求票,求包養啊!另︰這章廢話有些多了,下章落日會注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