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十六章安裝與調試

()無怪唐老師他們會這麼沒信心,實在是關飛主持的這個車床改造步子邁得太大,讓他們有些擔心。

技術總是在不斷進步的,國內企業也時不時要搞點技改,但投入大多只有千把塊錢。像關飛這樣一次在單台機床上就投入六千人民幣,那已經約等于孤注一擲,技改不成功,主持者是要負擔重要責任的。

當然,關飛自己就是291旅的最高負責人,即便技改失敗,也沒人能追究他的責任。

但放在唐老師他們立場來看,這就是好大喜功。理論很好,實際上能不能做到,誰都不敢抱太樂觀的態度。

有一點他們承認,那就是關飛的魄力確實很大。

這次c616改數控車床,涉及到動力系統、傳導系統、進退刀系統、換刀系統幾大關鍵部件,可以說將原本的c616來了個開膛破肚,全面解體,替換新部件後重新組裝出一台新的車床。

而關飛首先進行的自動回轉換刀系統的裝配,就讓他們這些理論派大開眼界。

「下面是換刀系統的裝配,這是個相當細致的活,需要全神貫注。我必須專注工作,暫時無法回答大家提問,也請各位老師保持安靜,讓我可以集中起所有注意力。」關飛在開始前,跟所有人都打了個招呼。

隨後,他先將所有的零部件一一請點完畢,擱放在面前,然後閉上雙眼,似乎在調整呼吸。

關飛的做派也讓圍觀學習的唐老師他們神情莊重起來,不由自主地壓低了呼吸,以免干擾到他。

他們注意到,隨著關飛逐漸調整,他的呼吸變得更加平穩,前後間隔也漸趨一致。

兩三分鐘以後,關飛緩緩睜開眼,然後開始將零散件,組裝為一個整體。

這個過程看在唐老師他們眼中,感覺很遲緩,每一步都需要好幾分鐘。而且關飛的肢體動作似乎也變得相當僵硬,移動的速度、幅度都好像一台機器,平穩、間隔如一!

「好穩的手!就算是機器也不過如此!」

他們雖然不敢發出聲來,但心中卻都涌出這樣的贊嘆。受此影響,他們更加壓低了自己的呼吸,有些人甚至用手捂住了鼻孔,似乎生怕氣流略大一點都會干擾到關飛的動作。

不過這也太慢了一點。

他們覺得裝配麼,無非是將一堆零散件拼在一起,然後用游標卡尺等測量工具,比對一下裝配誤差,適度進行調整就是了。

可關飛卻不是這樣。

他每裝配一個部件都很慢,而且動作幅度非常小。在零部件拼接到位之前,一直在做極其細微的調整,一旦組合上去就盡可能地保持原樣。

在固定的時候,他擰緊螺絲的動作也很特別,不是上緊一個再擰第二個,而是這個螺絲擰兩圈,然後換到下一個也擰兩圈,幾個角平均施力,逐漸固定。

擰到最後幾圈,他的動作越發慢了,有時候這里擰一圈,對角線又擰半圈。或者感覺這里緊了,他又會稍微放松一絲。簡簡單單一個固定工作,他來來回回不斷調整,用了差不多十幾分鐘才完成。

在這個過程,他始終是超然物外,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體察手中部件的細微變化中,絲毫不受外界影響。

就那麼十幾個零部件,唐老師自覺自己來做,大概一兩分鐘就好,手生一點最多也不過五六分鐘。

關飛整整耗時半個小時!

「好了!」

關飛做完最後一個步驟,小心地將組裝完成的刀架放到一旁,人頓時松下來,一直被皮膚穩定控制住的內髒器官也剎那間自主運行起來,汗水刷地一下從頭臉汗腺涌出來,如水洗一般,瞬時流了個滿頭滿臉。

唐老師等人被他這最後一下給驚呆了,連忙遞上毛巾。

「關旅長,裝配真的需要這麼精細的操作嗎?不能先大致裝好以後,再做細微的調整麼?」一位老師疑惑地詢問道。

「呵呵,你會這麼想很正常……」

關飛接過毛巾,擦著滿臉的汗水,身體放松以後,從內心涌上一股強烈的疲乏感,他干脆一坐倒在地上,兩腳叉開,讓身體更加舒服一些。

「諸位老師都是從事機械教學的,對于精密制造有相當研究。不過在實際工作中,設備的精密與否,不單單只是看做出來的零件夠不夠精密,最後的總裝更是設備實際工作精度的關鍵環節。比如螺桿歪一絲,這看起來好像問題不大,可就這一絲誤差,通過傳導放大以後,最終動作可能就會產生十幾微米,乃至幾十微米的誤差。

擰螺絲看起來是個很不起眼的小動作,可螺絲緊一圈還是松一圈,施加的壓力對固定的部件,就會有細微影響。這個角壓力大一點,那個角壓力小一點,初期看不出來,但在較長時期運行以後,部件就可能在壓力作用下,向那個角傾斜,從而造成整個運行系統的誤差變化。

國外對于高水平的總裝調試師給予很高的工資待遇,就是因為總裝調試太重要了。越是精密的設備,就越需要高水平的調試師,他們是保證產品質量的極其重要一環!」

他有一句話沒有說,那就是這方面國內做得很差。

國內對總裝調試不重視嗎,顯然不是,但重視的程度不夠,遠沒有達到國外那種精細化的高度。

同一個廠家,同一款設備,總裝出來的效果卻可能大相徑庭。一個設備完全可以達到不亞于國外最好的同類型設備等級,運行穩定性、可靠性也絲毫不差。但另一台卻可能三天兩頭出問題,反復調整維修也解決不了。

這就是初期裝配調試工作沒做好。

接下來一段針對c616所做的改造過程,唐老師他們對關飛精細的操作水平和近乎于苛刻的標準要求,有了一個更為直觀的了解。

唰!

關飛蹲在車床導軌旁,前前後後觀察了好幾分鐘,然後一把將粘貼好的導軌貼膜撕了下來。

導軌貼膜這也是唐老師他們才了解的一種新工藝。

傳統導軌都是兩根導軌直接接觸,但關飛讓孫耀華從香港帶回了一批四氟乙烯軟膜,將其剪切為略寬于導軌的尺寸,貼在導軌上作為緩沖。

唐老師他們教授的知識本就比實際稍微滯後,後來又在農村待了很久,根本不知道這種軟帶有什麼意義,只是粗略估計這一種耐磨材料,保證導軌可以更長時間運行不變形。

「這種軟帶確實是一種耐磨材料,但在導軌上使用它並不僅僅是這個原因。它的摩擦系數也大大低于導軌,只有鑄鐵導軌的三分之一,動能損失小。由于動靜摩察系數小,因此又可以有效降低低速動作時產生爬行,保持運行的穩定性。有軟帶緩沖,又可以減小震動帶來的精度誤差,也就等于變相提高了機床加工精度,所以說這是個好東西啊,國外也是這幾年才發現了它的好處,開始在機床、精密部件、宇航零件上大量使用。有現成的技術,我們又為什麼不用呢?」

關飛對他們解釋了導軌貼膜的作用。

「原來是這樣,可你為什麼又把貼好的軟帶撕下來了呢?我們在旁邊很仔細地看著,也沒發現有什麼問題啊?」唐老師等人恍然大悟,自感到又學到了一些新知識,很是興奮,不過還是對關飛撕下貼好的軟帶表示了不解。

「呵呵,因為這里出現了一個氣泡!我嘗試了一下,沒法消除,只好撕下來重貼!」關飛笑著在導軌一處點了一下。

唐老師等人相對無語。

後面導軌重新裝配的時候,他們更加看不懂了。關飛對于每一個細節的要求,在他們看來已經達到了苛刻的地步,許多地方他們瞪大了眼楮,都無法察覺到一點不對,可關飛竟然還在哪調啊調,用時極長。

他們只有用隔行如隔山來自我安慰,但這種安慰他們自己都知道不對。他們是老師,沒有實際動手經驗,人家關飛還是軍人出身,不是應該更沒有經驗嗎?

也許,人和人確實不一樣吧……

關飛對他們從驚訝到淡然的改變並沒太多關注,他的精力全都集中在機床上。

為了更加清楚地看清每一個細微變化,他讓人在車床旁圍了一圈白熾燈,將車床的每一個局部都映照得縴毫畢現。

他在床身慢慢走動,眼楮緊緊盯著導軌,視覺信號傳遞到大腦,經過生物副腦放大,對其進行最為精細的判斷。

他感覺到這里沒有完全對準,應該還有一點誤差,可看來看去,也找不到誤差所在。

人的肉眼最小能觀測到多麼細小的物體?

這個問題公開的答案,通常都是一百微米。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卻能看清每一根頭發絲,而頭發絲的直徑是小于一百微米的。還有蠶絲,直徑通常為二十微米到三十微米之間,可人同樣能用肉眼將其挑出來,這就和公認的答案有很大不同。

正確的答案,是人眼的最小觀測角為一,那麼最小觀測物體為幾十微米。可是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人只要稍微傾斜一下觀察角,換一個觀測位置,就有可能把之前沒發現的東西找到。

那麼在極限情況下,人類是能看到直徑僅為十幾微米的東西的,特別是這是一樣比較長的東西,而不是一個點。

這種觀察極其細微,需要非常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經過較長訓練才能做到。

關飛有生物副腦幫助,他不需要特別的訓練,只要提高注意力,根據生物副腦反饋的信息及時作出正確判斷即可。

既然生物副腦表示,這里應該存在著誤差,那就肯定是剛才走過時,視覺光線在這里出現了幀幅錯位。只不過他當時沒注意到,一晃而過,現在定下心來,再仔細看,又因為錯位太過細微,肉眼無法判別。

他沒有感到沮喪,將燈光重新調整了一下位置,然後走到床尾,將導軌放到視線中心位置,慢慢移動頭部。

生物副腦對肌體的控制達到了細胞級,正常人動作時是無法準確判斷位移數據的,但他卻能在生物副腦的輔助下,將位移信息精確到一微米!

看見了!

隨著他的觀察位置緩慢變化,眼前導軌形成的線條,陡然從原先的位置,一下跳到了另一處——中間有兩格誤差!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