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回︰十萬帝師鎩羽歸 三千禁軍鏖京師

()且說李淵自在天水與妻子周明艷分別後,率隨從東歸。一路走來,天氣一日比一日暖,路邊平地上,漸漸多了女敕女敕的新綠,山上綠油油的松樹、杉樹早抖落了冬的殘雪,更增添了新葉,其中間雜著的不知名闊葉樹那光禿禿的枝頭,出暴出的紅的、白的花兒。

眾人一邊東行,一邊減衣,一行二十多天,大隊人馬終于到達長安城外。李淵一邊派人報竇國公,一邊搜出備好的隴西特產,整理整理衣裝,乃直入長安,直往竇國公府而去。

卻說那竇子唯郡主自與李淵分別,思念日增,感到沒有情郎的日子百事無聊。一夜,正睡下,躺在溫暖的被窩中,心中燥動,輾轉反側睡不著,心中油然想已自己與心上人相處的點點滴滴,不禁滿心是柔情密意。心想︰不知現在何處?人可是消瘦了些還是胖了一些?一路西去千里,不知一路有沒有危險?

想著想著,不禁雙頰緋紅,悄然落淚,竟濕了枕巾,一個人就這樣靜靜的想著、掛念著,也似乎是享受著,迷迷糊糊之間,忽然夢見自己飛到了上空,一路西去,到一黑暗得不見五指的山谷之中,望見李淵一行到正悄悄然前行,心中大喜,欲飛下相見。突然,一個紅發爆牙的魔,發出震天動地可恐怖的哈哈的大笑聲,從天而降,頓時,那身子將半邊天蓋住了,越飛越低,那大手忽伸向下,越伸越長,竟一把將李淵抓住,一翻個跟頭,縮變成一頭母狼,叼著李淵一溜煙竄入山里去,竟不見了。隨從一大班人馬,竟就手旁觀,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竇子唯大驚失色,欲奮起追趕,一雙手一雙腿至全身卻似被鬼魂纏壓著,全不听指揮,使盡力女乃之力,奮力擺月兌,卻一動也不能動。急切之間,拼盡一口氣,奮力一躍,得動了。卻听見「呯」一聲,自己頭撞在床頭上。

「什麼事?什麼事?」

在外間睡的侍女聞聲,匆匆起床入來。呵!原來是一場夢而已。竇子唯驚魂未定,心兒自突突的猛跳,混身虛汗。

一轉眼過了年,春天將來,竇子唯計算日子差不多了,卻不見如意郎君回來,日日與侍女上登上長安城頭,望穿秋水。每每見有馬隊西來,喜相迎,卻又每每失望,一個人的呆立在路邊。

這一天,忽有人來報,竇國公得知未來女婿東歸,如約而至,大喜,命人張燈結彩,準備酒席接風,忙得不亦樂乎。竇子唯聞心上人已到長安城外,一掃往日思怨,芳心大喜,想著將得見日思夜想的夫君,那心兒禁不住一陣跳,小臉兒漲得紅樸樸的。禁不住自率數名侍女出門,上了轎子,匆匆的出西街,直往長安西門而去。

李淵正騎著馬,喜滋滋的沿街而行,正往竇府方向走去,忽見人縱中,有一頂四人抬著轎子,裝飾精美,四角掛著小燈籠,緩緩而來,隨行幾名侍女似曾相識,不禁停下馬來。此時,忽見轎子內伸出一縴縴玉手,輕輕的牽開布簾,伸出頭來,這不是郡主是誰?李淵喜得跳下馬來,直走上前。此時,竇子唯忽然看見李淵,在眾人睽睽之下,不禁大羞,將頭縮入轎內。那頂轎子未得主人叫停自繼續前往,待竇子唯叫停,已至李淵馬前。

轎停下,李淵上前伸手將布簾掀開,伸出手迎那群主,見其含羞款款的將小手搭在李淵掌中,緩緩出轎,瞄一眼李淵,那小臉兒禁不住露出了甜甜的喜悅,尤比分別時成熟嬌美了許多。兩人相對站著,四目相對,千言萬語,竟無從說起。李淵忽將郡主抱起,放在馬上,自也跳上馬,伸手環抱著竇子唯縴縴玉腰,一拍馬,便雙雙直奔竇府而去。

李淵到得竇府門口,見竇國公夫婦早在門口迎候,乃跳下馬,將竇子唯扶下,快步上前見拜見未來岳父岳母。又命人送上隴西帶來的土特產。竇國公夫婦見李淵親愛自己女兒,禁不住樂哈哈的,牽著李淵與女兒入府而去。入至大廳,李淵剛剛坐下,奉唐國公之命前來訂親的數月前就到達的李成等,上來向少主行禮。李淵一見,大喜,忙問父母安康?卻得知唐國公患病數月,一直未好,心頭竟悄悄的多了一些擔憂。

當晚,竇國公設宴為李淵一行洗塵,知女婿擔憂父親病情,乃擇命人擇送女兒出嫁吉日,一邊出貼請長安命官貴族和自家親戚前來,一邊命人準備嫁妝。數日,竇國公大宴賓客,高高興興的送女兒出閣。

宴罷,李淵、竇子唯對著父母再拜,辭別賓客,出門準備起行。此時,竇夫人送女兒出門外,卻依依不舍,流著淚擁抱著女兒,久久不放。竇子唯本來滿心歡喜的,至臨別之時,卻想到此一別,遠隔千里,不知何時再見,也不禁傷感。乃流著淚安慰母親道︰

「母親放心,女兒會回來看望母親的。」

竇國公牽開夫人之手,道︰

「女兒出嫁,是大喜事,得歡歡喜喜的送別!」

于是,竇夫人才勉強放開手。李淵與竇子唯對著父母再拜,一個上馬,一個上車,回頭依依搖手,率著大隊人馬,驅著十余車嫁妝緩緩而去。

李淵一路東行,與郡主日日歡聲笑語,恩愛甜蜜,倒不寂寞。一行月余,大隊人馬徐徐進入京師洛陽,忽听探馬飛報父親病重,李淵歸心似箭,與郡主雙雙飛馬歸家,進得家門,徑直進房拜見父親。卻見父親面容枯槁、雙目微睜、靜靜的躺在床上。母親沿床而坐,神情憂慮。床旁高凳上有一碗湯藥熱氣騰騰。李淵不覺觸景生情,悲從中來,哭拜道︰

「孩兒不孝,未能床前服侍。」

子唯也忙跟著下拜,道︰

「媳兒見過高堂。」

獨孤氏注目點頭,憂愁的臉上露出了絲絲喜色,又扶國公坐起。唐國公略睜開眼,臉露愛憐,道︰

「爾乃竇國公掌上明珠,犬子高攀,何太幸也。」

繼深吸幾口氣,廢力的擠出幾聲︰

「老夫……自知時日不多,苦撐……至今,全為見爾等,望即成親,使……無憾而歸。」

獨孤氏與李淵淚流滿面,雙雙期盼的望著竇子唯。竇子唯哭道︰

「家翁長命百歲,不會有事的!我等婚姻大事全丈兩位高堂主持。」

唐國公聞竇子唯之言,一喜,竟暈了過去。一會兒,才悠悠轉醒。李淵走近,伸手從後將父親抱住、托起,捧起湯藥,一匙一匙服侍父親服下。獨孤氏乃出,派人請太史令過府,擇定吉日,並奏明皇上,準備大婚物資,忙得團團轉。

三天之後,唐國公府上舉行大婚。是日,文帝下旨,策封李淵為御前禁軍都尉,賜金銀、布匹、糧食一大批。文武百官、皇親國戚、三姑六婆前來祝賀,門庭若市。

結婚當天,李淵夫妻行完種種結婚禮議後,由侍女先送新人回房。李淵則陪同父親大宴其同僚、親人。酒過多巡之後,客人陸續散去。

李淵半醉半醒,一一禮送客人走後,始回房中,見新人身著大紅袍,頭頂紅巾,靜靜的坐在那張寬大的龍鳳大床上,乃上前輕輕將那紅頭巾拉開,見嬌妻一張女敕女敕的俏臉白里透紅,一雙櫻唇紅潤誘人,明眸含情脈脈,似有千語萬言要頃訴。李淵抱著子唯親了又親,子唯見眾侍女還在,乃含羞將李淵推開,道︰

「未飲合歡酒。」

于是,李淵乃放開。婷兒乃倒上兩杯酒,放在桌子上,便與眾侍女退出。李淵牽著子唯之手,扶其坐下,拿起一杯酒給子唯,自也拿起一杯,兩人交錯舉杯,一飲而盡。李淵將子唯之杯拿過來放下,雙眼迷醉的望著相戀年多的愛人,握著那雙軟綿綿的、溫暖的小手,心中激動不已,禁不住雙手緊抱著那縴縴嬌軀,在子唯的臉上親了親,又將嘴輕輕擦著那子唯的耳沿,小聲道︰

「親親小寶貝,好想你。」

竇子唯第一次被心愛的男人近距離抱擁、,又怕又羞又愛又甜,那心兒似乎要亂跳出來,血液漫流全身,混身發熱,一張紅紅的臉兒無處可藏,乃深深的埋在那安全廣闊的胸膛之中……

李淵的深深和無限痛惜,令子唯全身每一神經末細胞、每一個毛孔都開放著、享受著、快樂著。這一夜,夫妻親密無間、水**融、恩愛萬分。

數日,唐國公李浩去世。文帝下旨,加封李淵為隴西刺史、襲唐國公。

次年,隴西來使,報周夫人生女,請起名。李淵乃向來使詳細了解隴西情況和明艷起居生活,想起與周明艷一段時間的患難與共,夫妻恩愛,今竟相隔數千里,不禁感嘆。為表示對周明艷不忘,乃將此女命為李艷明,亦置厚禮送明艷和女兒,厚資送來使返回隴西。

第二年一月,李淵生子,名建成。三月,文帝為統一全國,封太子楊廣為全軍元帥,率十萬大軍南征陳國,封燕國公驃騎大將軍兼禁軍統領宇文化及為副帥、鄭國公鎮軍大將軍長孫容為先鋒大將、唐國公禁軍都尉李淵等為牙將,浩浩蕩蕩南征。進軍之始,大軍連下數城,威逼徐州。

徐州太守乃陳國之輔國將軍劉威,青年有為,因能輪動百斤大錘,曾在戰場上殺敵無數,累建奇功,被太傅黃國良所忌、排擠,遂貶為徐州太守。

劉威聞隋大軍勢大,乃修書飛報陳後主(名叔寶),並建議放棄江都南遷,全國募兵,倚長江與隋對峙。陳後主不听,乃令堅守除州,不得後退。既不整軍支援,也不南遷,日日作樂。劉威只得強打精神,從鄰近淮北、宿州、宿遷、邳州抽調兵員,與除州守軍共得六萬多人馬,堅守徐州。

楊廣兵臨除州當日,即親自指揮大軍攻城,十萬將士見楊廣親自出戰,精神斗擻,冒著箭雨、石雨不斷向前,有沖向城門的、有爬雲梯的,倒下一批,又沖上一批,前赴後繼。戰至近晚,忽城門大開,徐州太守劉威手舞大錘,威風凜凜,一馬當先,率一隊騎兵貫魚而出,殺入陣中。攻城將士經過半天的攻城,強忍著疲餓,拼命抵擋。只見劉威手中大錘上下翻滾,所到之處,血肉橫飛,攻城之兵只得退走,劉威亦率軍迅速退回城中。

楊廣見城牆堅固,敵將神勇,將士疲憊,乃收兵後退,在城外築營扎寨,來日再戰。連日來,由宇文化及、長孫容率軍攻堅,不克。一日,楊廣與表親李淵帳內下棋,悶悶不樂,嘆道︰

「陳國幅員廣大、國強民富,我兵貴神速,今大軍阻于徐州,必失戰機。」

李淵乃道︰

「今我眾,敵寡,敵之所倚乃城牆也。不如分兵南下掃清周邊,絕其後援,斷其糧草,其必速敗。」

楊廣稱善,乃分兵三萬,由李淵率領南下。那李淵乃率三人人馬右繞徐州迅速南下,第三天到達淮北城下,一舉將城圍得水泄不通。

淮北城內只有一萬多老弱守軍,守將為路式武,所任職位乃靠賣來,根本不懂武事,惶然不知所措。

李淵探知其兵弱,守將為一無能者,乃將一封獻降書射入城內,言如能獻城,不傷城內一兵一卒,不拿百姓一根毫毛,否則隋十萬大軍攻進城內,必將盡斬抵抗者。

那路式武收到城外射來獻降書,如獲至寶,即令人寫請降書,帶著部下和搜刮來的財富出城拜見李淵。

李淵道大喜,即率軍入城收降卒,任一都尉率降卒守城,厚賞路式武及幾個都尉,並將其全部打發回家。

次日,李淵率軍南下,數日到達宿州,將宿州城緊緊圍困,李淵如法將獻降書射入城內,祈望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想那宿州城內有兩萬多精兵,守將陸守成乃劉威部下,頗為神勇,知道此乃要地,如有失,除州劉威必危,因此率軍堅決抵抗,拒不投降。

于是,李淵將兩萬人馬伏于城外林中,令敵如出擊則出伏兵,親自一萬人馬攻城。攻至下午,那陸守成見攻城之兵不多且已被疲勞,乃派副將親弟弟陸守定率一萬人馬殺出城外,殲滅攻城之敵。

李淵見敵軍出城,乃率攻城之隋軍且戰且退,退至伏兵之內,忽見回過身來,大喝在聲,率攻城之軍殺回來。此時,兩邊伏兵齊出,頓時將一萬敵軍緊緊圍住。李淵見一敵將左沖右突,眼見沖開缺口,乃飛馬沖過去,長槍直取那陸守定。

陸守定見一隋將殺到,來勢凶猛,乃揮動大刀奮力將李淵長槍擋開,不想那李淵長槍卻猛一回縮,那大刀擋空,瞬間長槍再吐,直穿入陸守定心胸,頓時倒地而死。眾敵見守將已死,四散逃走,投降者五千。

那陸定成見出城人馬被伏兵所困,怕弟有危險,也盡率城內一萬人馬沖出。

此時,李淵卻已清掃戰場,率兵返回,見敵軍沖出,乃一馬當選率三萬人馬一涌而上,殺向來敵。李淵親率一隊人馬殺透敵陣,直沖入城內。陸守成見城被敵佔,拼命殺回,沖入城內,卻被在高高站在城頭上的李淵一箭射中,死于馬下。李淵連續兩戰兩勝,共俘敵一萬五千。

次日,李淵乃照留一都尉守城,率大軍沿小道東去直取宿遷。宿遷守將王明,乃善用兵者,探知李淵率三萬人馬來攻,乃盡起萬多人馬出城,西行到達隋軍必經之地洪河東岸伏下。

李淵三萬人馬曉行夜宿,到達洪河西岸,即派出小股人馬過河試探,以為對岸沒有伏兵,李淵當先過河,組織大軍乘船渡河。隋軍剛渡過一半,突然殺聲四面起,伏兵紛紛沖殺過來。李淵見三面皆敵伏兵,後面是洪河,退無可退。乃高舉長槍,大聲對岸上未及列陣的將士道︰

「後無可退,前有伏兵,我等務必人人自奮,與敵決戰于此,才有生路,殺啊!」

李淵拍馬奮蹄,猛沖入敵陣,專獵殺敵將。隋軍見主帥有如天神,所到之處,敵死的死,傷的傷,紛紛潰退,乃各自拿起武器,緊跟著李淵殺向敵軍。

那在高處指揮的王明,見李淵以破釜沉舟的勇氣率隋軍拼死沖殺,竟撼動了處于優勢的伏兵,過江之隋軍乃越過越多,眼見抵擋不住。不禁贊嘆道︰

「隋軍之勇,非智謀能取之。」

于是,率軍迅速退回宿遷城內。李淵驅兵追殺,直達城下。此時,隋軍損失五千,殺敵五千,俘敵兩千。那王明兵力損失近半,無力再戰,只得死守城池。

李淵到得宿遷城下,即揮兵緊緊圍困,乃將獻降書射入城內,見沒有反應,又書寫無數獻降信射入城內,信內道︰凡出城投隋者,獎五十兩銀,抵抗一律斬首。又令人寫無數偽家信射入城內,信內有尋兒的、有尋夫的、有尋父的等等,不一而足。城內士兵見知過隋軍之勇,每每拾得書信,多起離心,不數日,逃出城外的士兵達數千。王明見大勢已去,只得率軍投降。

于是,李淵乃令王明率本部一萬人馬駐守宿遷,自率大軍北上直取邳州,大軍到達邳州城下即將城池緊緊包圍。那邳州守將楊章節見隋軍勢大,乘夜率僅有的萬多士兵突圍向東逃去。

于是,除州周邊數城盡下,徐州震動。劉威知除州已成孤城,只得棄城而走,敗回江都,陳後主將其治罪,打入天牢。

徐州既下,陳國無險可守,大軍勢如破竹,直指江都。陳後主聞隋軍兵臨城下,乃獻城投降。

隋軍入城,**擄略,上至皇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皆深受其害。李淵見此,連連嘆氣,卻不敢言,打听得劉威被打入天牢,乃徑自進天牢親自將其釋放,道︰

「陳國已破,將軍何從,不如降隋。」

「敗軍之將,不值君憐」

「賢臣良將,應該有濟世安民之志,豈能沒入草莽?」

劉威感動,許之。次日,李淵將劉威降隋之意對楊廣詳言,楊廣卻答道︰

「此子曾為禍我軍,用之眾人不服。」

于是,李淵乃回,對劉威道︰

「主帥不收,耐何?」

劉威道︰

「願在將軍麾下從事。」

李淵大喜,乃留為隨從。

陳國既定,楊廣見陳後主的**嬪妃個個嬌艷,豐滿圓潤,能歌善舞,盡收為己用。

李淵怕楊廣怪罪自己收劉威,想討好楊廣,知其,乃利用起美人計來,見陳後主一對公主陳麗容、陳悅容,美麗非凡,乃以保存陳氏家族為名說動陳氏姐妹,將其進貢給楊廣。楊廣大悅,乃不問劉威事,天天宴席,日日歌舞。

直至入秋,文帝下旨班師,楊廣才率軍回京,詳奏戰況。文帝大悅,論功行償,命楊廣監國,統率六部,各戰將官進一級,封宇文化及為江都太守,長孫容為驃騎大將軍、李淵為鎮武大將軍兼御前少監。

次年文帝崩,楊廣登基,史稱隋煬帝,封李淵為隴西太守、御前鎮武大將軍,統領禁軍。

自此,李淵逐步充實禁軍,加強訓練,加強禁宮拱衛,頗得楊廣之心。李淵厚道,待大內總管張繼明如兄,為其購屋置地,將貼身侍女張氏許為其妻室,並指使張氏認剛剛滿月的張繼明佷兒為兒。張總管得此賢妻,遂引李淵為知己,又得宮內陳氏姐妹照應,里外勾連,于是,宇文化及在京師勢力漸為李淵所替。

煬帝好大喜功,即位次年,為便于游江南和南糧北運,遂決定由宇文化及為總督,指揮開闢京杭大運河,從全國調集數十萬民工開溝挖渠,工程綿延十多年,民苦不甚言。

煬帝三年春,又統率十萬大軍,御駕親征高麗國,命李淵留守京都兼統籌兵糧。

卻說煬帝統率十萬大軍,御駕親征高麗,一路收復燕京、錦州、遼陽等地,又派大將軍梁師都等率軍2萬兵馬收復被北方游牧民族所侵佔的遼東等大片土地,遂繼續深入高麗國境內,進至距平壤百多里的平城,遇高麗大將軍金成明率五萬高麗精兵阻擋。

其時,北面乃有高麗城池得川突出,由金成明副將金喜洋督兵兩萬把守。煬帝每攻打平城,其出兵干擾,頗受牽制,又怕其出動奇兵截斷糧草,乃分兩萬騎兵,派大將劉玄基前往征討。

次日下午,進至距德川二十里,玄基乃親領數十騎前往偵察,卻見城牆高大且十分堅固,城外兩邊高山,森林濃密。乃與眾將道︰

「我騎兵宜機動作戰,不利攻堅,敵軍長于固守城池,如直接攻城,乃以已之短拼敵之長矣。不如以主力伏于兩翼,以三千騎兵游走于城下,向城**箭,驅殺出入城之高麗民眾,敵必激怒,又見我兵少,必出城進攻,然則兩翼騎兵齊出,進佔城池,敵必慌亂,乃乘勢淹殺,必殲滅之。」

計定,即分兵上山埋伏,派牙將王達利率三千騎兵臨城下,齊聲吶喊,齊向城**箭,又擒殺出入城之高麗民眾無數。金喜洋多疑,乃緊關大門,嚴守城牆,每每親自觀察,數日不出。王達利起性,指揮騎兵下馬,步行進攻,城上箭下如雨,瞬間死傷數百,再攻,又死傷數百,乃退走。

次日,王達利又以余下之兩千多人如是進攻,又死傷數百。第三日又率兩千人進攻。高麗眾將見隋軍勢單且疲,又無後援,紛紛要求出戰,金喜洋猶豫不決,眾將乃道︰

「平城危殆,我等不滅此敵,策應平城,國之將滅矣。」

于是,高喜洋乃下定決心出戰,待至中午,攻城這敵疲,即大開城門,一馬當先,率城中人馬盡出。王達利率兩千騎兵且戰且退。突然,兩邊山上吶喊震天,煙塵滾滾,大隊人馬瞬時沖出,無數騎兵如入無人之境,見隊即沖,見人即殺,高麗軍大亂。

劉玄基親率一隊精騎,直殺向中軍,金喜洋見一支人馬,由一大將率領,如箭直飛,大刀左右翻滾,所到之處血霧四濺,心想得殺此敵將,方能抵敵,乃也躍馬沖出,直沖向劉玄基,猛揮大刀千均橫掃。劉玄基見敵將大刀如風掃到,突跳起來,離馬數尺,避過大刀,空中返轉身體,揮起大刀,當頭雷霆劈下,瞬時將金喜洋連人帶馬劈做兩半。

眾敵見主將被殺,欲逃回城,卻見城上已被隋軍進佔,四散逃躥。隋軍乃利用騎兵優勢,窮追猛殺。此戰殺敵過萬,擒敵五千,德川之患遂解。玄基乃回兵平城。

即說隋軍進攻平城,連連用計,敵不上當,三月不克,長孫容獻計道︰

「與其久攻不克,不如留一大將繼續圍攻此城,主力向南暗渡,偷襲平壤,必克之。」

煬帝道︰

「我軍自出師以來,連續征戰,兵將頗疲,不利分兵作戰。如孤軍深入,偷襲不成,平城之敵乘機出擊,破我圍困,截我糧道,斷我歸路,返為所害。」

煬帝遂不分兵,繼續攻堅。雙方不斷增兵,城里城外,鏖戰番天。戰至初冬,一日清晨,長孫容指揮士兵攻城,卻見城門大開,城上並無一兵一卒,揮軍入城,不見人煙。原來,高麗大軍與百姓乘夜悄悄退回平壤。

隋軍苦戰,僅得空城,略休整,即進軍平壤。煬帝親自指揮大軍急攻,平壤城高牆堅,不能克,又連失大將武騎大將軍竇重、鎮海大將張月光、牙將梁師明等,死傷士兵無數,煬帝恨得咬牙切齒,誓滅高麗。

此時,天氣越來越冷,兵糧增援逐漸不繼,士兵凍傷凍死者日多,攻城之勢自弱了不少。高麗之軍,也損失大半,兵員缺乏,十分疲憊,成強弩之末,自是死守平壤,不敢出城。

一日,忽京師信使有事緊急拜見。煬帝見之,大為驚異,卻見來者灰頭土臉,淚流滿面,乃洛州刺史兼洛陽縣令王世充也,奏道︰

「燕國公楊素弘化(可能為河南鶴壁以及安陽、濮陽一帶)起兵造反,攻城略地,賊勢日大,總達十多萬眾,我等不敵,洛陽周邊城池盡失,現正圍攻京師,形勢危急。」

煬帝大驚,遂有班師之意。長孫容奏道︰

「我舉國之兵,征討高麗,歷時兩百天,大小百余戰,始揪住敵之心髒,敵已成強弩之末,眼見可克,豈可前功盡棄?且中原富饒,百姓安居,楊素起兵,不適時宜,看似強大,實從者被迫,應者寥寥,雖圍困京師,亦不可怕,只要京師官民一心,將士堅守,必不能克。」

眾將亦言。

煬帝怒道︰

「爾非寡人,安能急之?京師乃國之心髒,安能被叛軍之久圍困?」

眾遂不敢言。煬帝乃與高麗議和,高麗王稱臣,隋還其地,各自擺兵。隋于年初興兵十萬,中途不斷增兵,共計二十五萬,班師之時,僅余八萬多,可謂慘烈。

煬帝歸心似箭,遂命梁師都為遼陽太守,經營遼東,自率大軍急救京師。

卻說已故燕國公前宰相楊允之子楊素,襲燕國公,封弘化太守,見煬帝御駕親征高麗,京師洛陽兵力空虛。乃勾結八國柱之一魏國公李密起兵十萬造反,迅速攻佔洛陽周邊城池,直逼京師城下。

京師除三千禁軍外,無兵可調。王公貴族紛紛舉家出逃。宰相高穎召集群臣朝議,文武百官無不驚慌失措。王世充與叛軍戰,大敗回京,乃道︰

「敵連戰連勝,勢不可當,京師兵將不足,為保皇家血脈,宜避之。」

李淵卻道︰

「敵兵雖眾,但名不正、言不順,多不願戰;我兵需少,但京師有數十萬民眾,為保家衛國,必眾志成城,人人可參戰。且京師城高牆堅,只要善自堅守,待各路援兵致,里應外合,必殲滅之。假就此放棄京師,使敵輕得,必大振敵志,壯大敵威。京師既失,全國震動,各州各郡人馬,你我相顧,不敢往救,大隋江山危矣。」

群臣以為然。宰相遂下定堅守京師決心,令王世充飛報煬帝,軍事全權托于李淵。

李淵乃令禁軍出京分頭搜集糧食,得數十萬擔,充實糧倉。繼而緊封四門,令五十歲以下男子,皇族除外,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一律參軍,違令者斬。總得十萬余眾,選挑出年老者、力弱者五萬作為後勤隊,為軍隊造飯、造箭、運械,並維護治安。年輕力壯者五萬則編入軍隊,分東南西北四軍,每軍又分四隊,每禁軍都統、副都統各率一隊,每隊又分四小隊,每隊由兩名禁軍統帶做小頭目,每小隊又分十小組,每組三名禁軍士兵帶領,留五百禁軍守皇宮、五百禁軍督戰。乃令劉威、李靖、李道宗和禁軍副統領長孫無忌各率一軍,分工堅守城池。

接著又與眾大臣議定,頒布戰時命令︰一、對逃跑、畏戰、守城不力、作亂者,一律斬首;二、征集各戶糧食,充入糧倉,軍民定量分配;三、征集婦女,參加造飯、造箭、運械等後勤工作,支援守城。

不日,楊素率十萬叛軍殺到,輪番攻城不休。京師軍民,利用護城河及高牆堅城,堅決抗擊之。初,叛軍造雲梯,過護城河,欲登城牆而入,李淵以桐油淋燒之;叛軍挖地道,欲從地道攻入,被巡城士兵發現,以水浸之;叛軍欲築土牆,登高以弓箭射殺城內將士,李淵集強駑射之;楊素損兵折將,遂敗去。李靖等請令出城追殲,李淵道︰

「從京師看,敵眾我寡,敵利速戰,敵攻未久,遂退,實以退為進,乃誘我出城決戰也。從中原看,我眾敵寡,我堅守城池,各州郡援兵必致,其時攻守形勢將變,方可言戰,何況還有十萬帝師將回,其時此敵不值一戰也。各位且善自堅守不得出戰,不可壞我大計也。」

果然,楊素見引誘之計不成,乃回軍,卻對攻城計窮。李密道︰

「可火攻之,以火燒毀南門,揮軍猛攻,待敵集中精力應戰時,乃派一奇兵出擊北門,出其不意,並嚴令士兵進則生,退則死,城可破矣。」

楊素以為然,乃派兵四出盡收周圍干柴,驅逐百姓,拆百姓房屋,收木材以用。準備數日,一日下午,引兵將大量木柴拖致南門,卻被巡城劉威發現。劉威一面派人飛報李淵,一面揮指士兵發箭猛射,箭飛如蝗,敵死于箭下不計其數,護城河下,尸體滿河飄,但敵乃前赴後繼,堆柴越來越多。不一會濃煙滾滾,大火沖天。

李淵得報,嚴令東西北三軍就地堅守,防敵偷襲,眾將請戰南門,李淵道︰

「敵可能主攻南門,也可能行聲東擊西之計。吾親自增援南門,各將領各負其責可矣。」

乃急從後勤隊中調兩千人守**,親率督戰禁軍和守**禁軍一千人馬急援南門。李淵到南門,正值大火,人不得近。即令士兵搜來上十顆千斤大石,以大石頂門孔,火熄滅,門乃毀,敵乃攻,卻無孔可入,後千百敵滾滾涌來,越涌越密,蟻集于城下門。忽然,李淵一聲令下,城上箭如雨發。城外,敵紛紛中箭,尸積成山。

李淵細細觀察,南門之戰雖烈,乃無大患。此時,北門連發敵襲警報,李淵乃留所帶一千禁軍于南門由劉威指揮,與守軍共同作戰。嚴令東西兩軍各抽兩千精兵,親率支援北門。

李淵才到北門,卻見火光通天,殺聲動地,城下飛箭如蝗,敵架無數雲梯猛攻。城上守軍以桐油淋之,以火燒之,以箭射之,雙方死傷無數,敵乃不止,前赴後繼,數不勝數,有不少爬上城頭,沖擊守軍。李靖正領數百精兵,來往不斷,支援不繼之處,撲殺攻上城頭之敵。

李淵見此,乃急揮四千人馬增援,城上城下之勢立即改觀。卻見敵不計生死,乃凶猛壓上,敵越沖,殺越多,血流成河,尸積成山。戰至夕陽西下,敵攻勢乃緩。李靖道︰

「敵盡出南門北門,敵營空虛,不如乘機擊之。」

「此計可也。公率騎兵出東門,殺入敵營,火燒之,不得戀戰,迅速向外突圍,與外援一道截斷敵之糧道,與吾里應外合破之。但獨自率軍在外,必細心如發,計定然後行,切記之。」

李淵說罷,乃令盡抽禁軍士兵,得兩千,每人配一馬,配足糧食,精選武器,由李靖率領,從東門殺出,直撲敵營。

此時,敵正全力進攻南門北門,敵營警戒守備不足。只見李靖一馬當先,高舉大刀,率兩千騎兵突入敵營,見人即殺,見馬即趕,見帳即毀,見糧即燒。此時,楊素正在大營,急調人馬追殺之時,李靖卻已指揮兩千騎兵迅速穿營而過,殺將出去。

此戰,楊素損失三萬多人,傷者無數,糧草損失過半,乃遷怒于李密。李密心中不忿,乃乘夜領本部一萬多人馬出走瓦崗,佔山為王。

李靖出得敵營,徑往弘化方向搜敵之糧隊,巧遇瀘州太守率兩萬人馬前來,乃將里外戰況詳報,太守乃拔兩千騎兵歸李靖,自率大隊往救京師。

一日,李靖派探子四出搜敵之糧隊,不一會,一騎兵馳回飛報︰數里外,有上萬敵軍押送糧草向京師進發。李靖乃召集騎兵道︰

「敵眾雖,乃步兵,又要守糧食,可機動作戰士兵不多,我為騎兵,突然襲擊,必可燒敵糧草。」

乃引騎兵前往其必經之路,伏于林中,待敵過半,揮兵殺入,見糧即燒,迅速退走。敵糧草乃燒去三分之一。

次日,又以一千騎兵在糧隊之後殺出,搶燒敵糧。押糧大將段志玄親自率領士兵趕往驅殺。李靖乃率三千騎兵從中殺出,驅散護糧士兵,盡燒糧草。

段志玄回馬不及,暴跳如雷,乃率數百騎兵猛追李靖數里,揮舞長槍突入隊伍,左沖右突,猛殺猛劈,只一會兒,遂死傷上百。李靖見之,嘆道︰

「真飛將也。」

乃回馬大戰段志玄,來往數回合,不分勝負。隋騎兵越來越多,圍困越密,段志玄乃沖出重圍而去,引敗兵報楊素。楊素見兵疲糧失,援軍漸多,遂引兵退回弘化,訓練人馬,養精蓄銳,以便再圖。京師之圍遂解,群臣相慶,眾人奔走相告。

至十一月底,煬帝班師,宰相高穎詳奏京師戰況,龍心大悅,稱贊李淵道︰

「真福將也。」

乃厚加獎賞,加封李淵為御前武威大將軍,卻暗下忌之。

即說回師途中,劉玄基見煬帝重用梁師都,自己隨帝師出征,參與大小戰役百次,每戰沖鋒在先,立功無數,且親率人馬攻克德川,卻不為所用,多有怨言。御史上奏彈劾,煬帝乃將其降為校尉。

一日煬帝與陳氏姐妹作樂,乃面有憂色,道︰

「李淵乃心月復之患也。」

陳氏姐妹乃暗告李淵,李淵惶惶不可終日,乃請辭禁軍統領,舉推由長孫無忌接任,回家閉門不出。李淵在府中養有數十匹俊馬,愛不釋手,每每親自為馬梳洗。夫人聞煬帝也愛馬,乃對李淵道︰

「失帝寵,將危及性命,馬豈能獨存,不如將馬獻與主上!」

李淵雖一百個不願意,但怕煬帝害己,乃將數十匹俊馬盡進貢給煬帝,煬帝大喜,一時高興,晉封李淵為武威大將軍,兵部尚書。李淵退朝回,對夫人道︰

「早用夫人計,早升官,不至有此失意也。」

竇夫人卻道︰

「古語有雲︰一山不藏二虎。又言︰伴君如伴虎,請夫君及早籌謀。」

李淵听得此言,深深佩服夫人之智,乃時時注意,捕捉出京師良機。

第二年的一天,探子回報煬帝︰楊素盤據弘化,有向周邊擴張之機。煬帝召宰相高穎、武威將軍李淵商議。兩人均言必滅之,才能切底消除京師之、危安定天下。煬帝欲派一軍往剿之。李淵見時機已到,乃請旨前往清剿。煬帝正暗暗發愁沒借口將李淵趕走,見李淵自動請嬰,用大喜,準之。即封李淵為弘化太守,令率三萬人馬前往征討,並駐守弘化。適劉玄基拔于軍中,李淵大喜,乃率李靖、道宗、劉威、劉玄基等將領,揮軍前往弘化。為斷楊廣謀害,將家屬也一同遷往。行進途中,李淵見征剿楊素之人馬仍然不足,乃吩咐下去,每到一處,都招募青壯年入伍,壯大隊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