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六章 莊子學說

()與愛因斯坦酷似,所異者,一個談物理,一個談人事,愛因斯坦談物理,從空間時間立論,莊子談人事,也從空間時間立論。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151看書網愛因斯坦名之曰相對,在莊子則為比較,從空間上兩相比較,從時間上兩相比較,比較即是相對之意,莊子和愛因斯坦,所走途徑,完全相同。

莊子說︰「泰山為小,秋毫為大。」又說︰「彭祖為夭,殤子為壽。」這類話,豈不很奇嗎?我們知道他是從比較上立論,也就不覺為奇了。拿泰山和秋毫比較,自然泰山很大,秋毫很小;如拿恆星行星和泰山比較,泰山豈不很小嗎?拿原子電子和秋毫比較,秋毫豈不很大嗎?拿彭祖和殤子比較,自然殤子為夭,彭祖為壽;但是大椿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拿彭祖與之比較,彭祖之命豈不很短嗎?蜉蝣朝生暮死,木槿朝開暮落,拿殤子與之比較,殤子之命,豈不很長嗎?莊子談論事物,必從比較上立論,認為宇宙無絕對之是非善惡,世俗之所謂是非善惡者,乃是相對的。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發明的原則,莊子談論人事,早已適用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必兼空間時間二者而言之,莊子學說亦然,泰山秋毫一類話,是從空間立論,彭祖殤子一類話,是從時間立論,所以說︰莊子所走的途徑,與愛因斯坦完全相同。

毛嬙西施,世人很愛她,而魚見之則深入,鳥見之則高飛,同是毛嬙西施,人與魚鳥之自身不同,則愛憎即異。驪姬嫁與晉獻公,初時悲泣,後來又歡喜,同是驪姬,同是嫁與晉獻公,時間變遷,環境改易,連自己的觀察都不同。我們平日讀莊子的書,但覺妙趣橫生,今以愛因斯坦之原則律之,才知他的學說是很合科學的。

儒家的學說,把相對的道理忽略了,對于空間時間的關系,不甚措意,認為他們所定的大經**,是萬世不易的。莊子懂得相對的原理,故把儒家任意嘲笑,以為凡事須要看清空間時間的關系。儒家開口即談仁義,莊子則曰︰「仁義先王之蔽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此等見解,實較儒家為高。

儒家最重要的,是《大學》、《中庸》二書,《中庸》「放之則彌**」,是層層放大,「卷之則退藏于密」,是層層縮小,具備了發散收縮兩種現象;《大學》亦然。《大學》說︰「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是層層縮小。又說︰「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是層層放大。繪圖如丁,閱之自明。孔子「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仰觀俯察,把宇宙自然之理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創出的學說,極合自然之理,而《大學》、《中庸》,遂成為儒家嫡派之書。

誠意之意字,朱子釋之曰︰「意者,心之所發也。」而明儒王一庵、劉蕺山、黃宗羲諸人,均謂,身之主宰為心,心之主宰為意,故曰︰主意。其說最確,故可繪圖如丁︰西歐學說,無論利己主義,利人主義,均以我字為起點,即是以身字為起點;中國則從身字推進兩層,尋出意字,以誠意為下手功夫。譬之建屋,中國是把地上浮泥去了,尋出石底,方從事建築;西人從我字起點,是在地面浮泥上建築,基礎未固,建築愈高,倒塌下來,壓斃之人愈多。所以由斯密士學說之結果,會釀成社會革命;由達爾文學說之結果,會釀成世界第一次大戰,第二次大戰;如實行中國學說,絕無此流弊。(詳見拙著《中國學術之趨勢》)

孔子問禮于老子,其學是從老子而來。老子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這是向內收斂。又曰︰「無為則無不為矣。」這是向外發展。《中庸》「放之則彌**,卷之則退藏于密。」正是老子家法。老子又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我們繪之為圖,豈不與丁圖一樣?足知孔老學說,原是一貫。

仲尼祖述堯舜,《堯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繪出圖來,也與丁圖一樣,足知孔門學說,是堯舜家法。

西人講個人主義的,反對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講國家主義的,反對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講社會主義的,反對個人主義和國家主義。個人即所謂我,社會即所謂天下。西人之我也,國家也,天下也,三者看為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去其二。而中國之學說則不然,把此三者融合為一,細玩丁圖,于三者之間,還要添一個家字,老子還要添一個鄉字,看起來,並無所謂沖突。《禮記》曰︰「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此種學說,何等精粹。自西人眼光看來,世界處處沖突,此強權競爭,優勝劣敗之說所由來也。《中庸》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處處取平行線態度,絕無所謂沖突。所以要想世界太平,非一齊走入中國主義這條路不可。

中西人士,聰明才智是相等的,不過研究的方法,稍有不同,西人把他聰明才智用以研究物理,中國古人把他聰明才智用以研究人事,西人用仰觀俯察的法子,把宇宙自然之理看出來了,創出物理上種種學說;中國古人,用仰觀俯察的法子,把宇宙自然之理看出來了,創出人事上種種學說。然而物理上種種學說,逃不出力學規律,人事上種種學說,逃不出心理學。我們定出一條臆說︰「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即可將人事與物理溝通為一,也即是將中西學說溝通為一。

中國古人所說上行下效,父慈子孝,與夫「綏之斯來,動之斯和」一類話,都含磁電感應原理,社會上一切組織,看似無有條理,而實極有條理,看似不科學,而實極合科學。本書所繪甲乙丙丁四圖,純是磁場現象,厘然秩然,可說中國古人是將磁電原理運用到人事上來了,西人則父子兄弟夫婦間的權利義務,都用簿式計算,以致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必須灌注以磁電,才有一種祥和之氣。

中國古人,喜歡說與天地合德、與天地同流一類話,初看去,不過是些空洞的話,而今科學昌明了,大家都知道︰所謂天體,是循著力學規律走的。古人窺見了真理,他說與天地合德同流,無異說︰吾人做事,要與力學規律符合。

吾人做事,根于心理,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水之變化,即是力之變化,古人論事,多以水作喻,可以說︰都是援引力學規律。老子曰︰「上善若水。」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孟子曰︰「源泉混混。」他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與夫「器方則水方,器圓則水圓」等說法,無一不取喻于水。孫子曰︰「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形,水無常勢。」故《孫子》十三篇,俱可以力學規律繩之。如本書第六章,舉《孫子》所說︰「吳人越人,同舟濟而遇風。」韓信背水陣,引孫子語︰「置之死地而後生。」俱可本力學規律,繪圖說明。

宋儒子《孔記》中,特別提出《大學》、《中庸》二篇,程朱諸人,復精研易理,于真理都有所窺見。周子太極圖,儼然是螺旋式的回旋狀況,所以宋儒之理學,能于學術上開一新紀元。宋儒發明了理學,愈研究愈精微,到了明朝王陽明出來,他的學說風靡天下,我們只把陽明提出來研究即是了。他的學說,最重要者︰(1)致良知;(2)知行合一。此二者均含有力學原理。

(1)致良知。王陽明《傳習錄》說︰「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草木暫不說,請問瓦石是無生之物,良知安在?我們把瓦石加以分析,除了泥沙,別無他物,細加考察,即知它有凝集力,能把泥沙分子結合攏來,對于外物有一種引力,把瓦石向空拋去,它能依力學規律向下而墜。由此知︰陽明所謂良知,不外力之作用罷了。陽明所說的良知,與孟子所說的良知不同,孟子指仁愛之心而言,只是一種引力,陽明則指是非之心而言,是者自必引之使近,非者自必推之使遠,具有向心離心二力之作用,故陽明學說,較孟子學說圓滿。我們這樣的研究,即知陽明所謂致良知者,無非把力學原理應用到事事物物而已。

(2)知行合一。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這個道理,可畫根力線來說明。例如,我聞友人病重,想去看他。我心中這樣想,即心中發出一根力線,直射到友人方面,我由家起身,即是沿著這根力線一直前進,直到病人面前為止。知友人病重,是此線之起點,故曰︰「知是行之始。」走到病人面前,是此線之終點,故曰︰「行是知之成。」兩點俱在一根直線上,故曰︰「知行合一。」一聞友病,即把這根路線畫定,故曰︰「知是行的主意。」畫定了,即沿著此線走去,故曰︰「行是知的功夫。」陽明把明德親民二者,合為一事,把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合為一事,把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者合為一事,都是用的這個方式,都是在一根直線上,從起點說至終點。

王陽明解釋《大學•誠意章》「如好,如惡惡臭」二句,說道︰「見屬知,好屬行,只見時,已自好了,不是見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後別立一個心去惡。」他這種說法,用磁電之理一說就明白了。「異性相引,同性相推」,是磁電的定例,能判別同性異性者,知也,引之推之者,行也。我們在講室中試驗,即知道︰磁電一遇異性,立即相引,一遇同性,立即相推,並不是先把同性異性判定了,然後才去引之推之。知行二者,簡直分不出來,恰是陽明所說「既知即行」的現象。

陽明說的「知行合一」乃是思想與行為合一,如把知字改為思想二字,更覺明了,因為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故陽明曰︰「知是行的主意。」所以我們觀察人的行為,即可窺見其心理,知道他的心理,即可預料其行為。古人說「誠于中,形于外。」又說︰「中心達于面目。」又說︰「根于心,見于面,盎于背,旋于四體」等語。我們下細研究,即知這些說法,很合力學規律。心中起了一個念頭,力線一動,即依著直線進行的公例,達于面目,跟著即見于行事。但有時心中起了一個念頭,竟未見諸實行,這是甚麼緣故呢?是心中另起一種念頭,把前線阻住了,猶如起身去看友人之病,行至中途,發生障故,路線被阻一般。此種現象,在陽明目中看來,仍與實行了無異,不必定要走到病人面前才算實行,只要動了看病人的念頭,即等于行。故曰︰知行合一。

陽明說︰「見屬知,好屬行。」普通心理學,分知、情、意三者,這「好」,明明屬乎情,何以謂之行呢?因為一動念,力線即射到色字上去了,已經是行之始,故陽明把情字看做行字,他說的「知行合一」乃是「知情合一」。所以我們要想徹底了解陽明學說,必須應用力學規律,根據他所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繪出一根直線,才知他的學說不是空談,而是很合自然之理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