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三國偽君子 第157章 組建重步兵團、重弩兵團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間兩個多星期又過去了。

葉氏商鋪在熱火朝天般發展的同時,各縣的征兵,選拔人才也完美落幕了。

此時的樂安郡總兵力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五萬人規模。包含有五千騎兵,兩萬五千步兵。除去原有的兩萬兵力,總計對外擴充了三萬新兵,佔樂安郡67萬人口的不到二十分之一。葉豪是實行的以商養戰的策略,可以說他現在已經是個標準的中等層次諸侯了!

只不過部隊的具體數字只有少數人知曉,即使是士兵他們也不知道樂安郡具體有多少士兵。部隊在擴編同時,葉豪也對部隊的兵種和裝備都進行了同意改良和改進,每個士兵和普通的農民一樣,都給他們發放了做為身份的銘牌,也就是俗話說的身份證。

在每個銘牌上刻著他們的名字,上面標有各自的兵種,官餃,以及籍貫和所屬部隊的具體狀況。還很詳細的把這些都一一登記在案。

這讓每個士兵都有了集體的榮譽感,增加了幾分自豪。即使某一日有士兵在戰場上犧牲了,就憑這鐵質的銘牌,他們的家屬依然會受到照顧,他們的事跡還會被紀念下來,讓後人傳誦,敬仰。

在幾大將領的商討下,葉豪從兩萬五千步兵內,抽出兩千體魄強壯的士兵改編成一支重步兵團。每個重步兵成員都穿戴了由兵工廠鍛造出來的優質重盔甲,其外每人還配備了一把丈八尺長的鋼槍,直徑一米三的鐵質大圓盾,身後背著四五把標槍,用來投擲敵人,腰懸著一柄重劍。算是真正把這支重步兵,打造成了一支由鋼鐵組成的鋼鐵洪流。

在葉豪的命令下,葉家重步兵團每天都在進行操練馬其頓方陣。這起這馬其頓方陣,他的威名曾經在333年的伊薩斯之戰和332年的高伽米拉會戰以後。很快就傳遍了古代地中海世界,馬其頓的敵人只要提起這方陣之名就會兩腿顫栗,因為亞歷山大大帝使得這個方陣變成了一種傳奇,一種神話。那就是︰他是不可戰勝的!

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在數量上佔據優勢的敵人,這不成問題。倘若,當葉家重步兵兵團在與敵方軍隊發生戰斗的時候,重裝步兵會左手持著大圓盾、右手持長約四米長的長槍,然後肩並肩排成密集而整齊的隊形,好似巨大的刺蝟一般向前匍匐挺進。像這樣的反正,敵人還敢靠近否?

最重要的是此方陣,士兵們手中的圓盾牌在保護自身左側的時候,也掩護了相鄰戰友右側的身體。在戰斗中。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會迅速填充上他留出的大缺口。整個方陣戰術的精髓在于全部士兵的同心協力、齊頭並進,外加上葉豪給這馬其頓方陣加以創新,為重步兵加上去的報名佩劍,短標槍。還能遠攻敵人和近身格斗,攻擊和防御相結合,威力無窮,近乎無敵了。

葉家重弩兵團也正式組建成功,一百架嶄新的連弩轉射機全部投入使用,每個士兵的成員也都配備了大型盾牌,重甲和鋼槍。其它的各種踏弩,腰開弩和厥張弩,甚至是大黃弩。可謂是下了血本。

由馬鈞改良後的連弩轉射機,是一種用腳踩踏機括而發箭的弓弩。它是一種在弓的基礎上將其全部演化和改裝,給其組裝上拖架再在上面安裝準確的機括,弓弦張開後。由發射裝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發射時開動發射裝置,無須士兵裝載箭枝,箭就會沿著箭槽一排排射出。可以連發三十支羽箭。即能攻城。也能野外作戰,威力強大。

這個重弩兵團中的弩手都需要有熟練的操作,有點可惜的是,只有五百人,其中由抽調的三百猛虎營士兵,外加上兩百精于射擊的弓弩手組成。同時的,這個重弩兵團身後也背有三柄短槍可在作戰的時候,負責透支敵人,給敵人痛擊,以備防身。

剩余的兩萬三千步兵,分為四個部隊,一支三千弓箭手部隊,一支五千輕裝刀盾手,刀被臨時加長到了一米七,腰間同樣配有了樸刀防身。另外的一萬人為長槍兵。最後的五千人是有長槍兵,長戟兵,和鐵錘兵混個在一起的混合兵團。

葉豪還從三千猛虎營騎兵中選拔了兩百擅長近身格斗的猛虎營騎兵組成葉家軍近衛營,專門組則保護他的安全。其外,全軍的百十個重要將領都配備上了馬鈞研發的明光鎧。

把這些做完,葉豪手中繳獲的黃金,已經用去了三分之二。如果還真要發展下去,剩余的五六萬兩黃金不出半年,就會全部用盡。還好,該做的都做了,要不然就成了資源浪費。

在這一段時間內,遠在北海郡,帶領青州州牧的岳丈孔融也給力,向朝廷舉薦了葉豪,朝廷對青州的一介太守無暇顧及,很順利就把他任命為樂安郡的太守。這一件事讓葉豪欣喜若狂。

人才的任用方面,在徐庶的提議一下,葉豪厚著臉皮直接給北海郡孔融去了一封請求信,不久後,來了二十多個官員,算是徹底解決了人才。流民的事情也妥善解決,大量的糧草和農具等物分配下去,讓農民開墾荒地,種植一些半季節作物,樂安郡已經有很少沒有安置的流民了。

四五天之前,馬鈞路過一家農田,看到這里無法引水澆地,發現這大型的農田就一直荒著。于是馬鈞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于制造出了一種翻車(又稱龍骨水車)。這種翻車把河里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于能種菜澆水了。葉豪相當感慨,越發的嘆服馬鈞的創造能力。

馬鈞制造的這種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系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