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再戰涿鹿背景資料之燧人氏

燧人氏

燧人氏(生卒年不詳),風姓,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  幾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位列三皇之首,尊稱「燧皇」。

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燧人氏死後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處的燧皇陵。華夏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

燧人氏 所處時代 中國舊石器時代(距今幾十萬年以前)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燧明國(今河南商丘)出生時間 幾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 去世時間 不詳 主要成就鑽木取火等十項發明 地

位中華始祖;萬姓之祖;三皇之首 妻子華胥氏,弇茲氏 陵寢 商丘燧皇陵 尊稱燧皇

人物經歷

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進入原始社會的初級階段。原始人

燧人氏生于商丘,葬于商丘

以粗糙的石制工具獵取生活必需品。那時的人,吃的是動物的生肉或生的植物根睫或葉片,穿的是獸皮或用植物編織的物件。用石塊等作武器,抵擋野獸的侵襲。因為生食,容易受到疾病傷害,人的壽命極短。那個時代,由于動物尸體中之磷的燃燒,**的煤炭因地表壓力引起的自燃,森林在極端干燥下因吸收太陽熱量而引起的大面積燃燒,原始人類經常可以看到火光,有時可以見到連續不斷的森林大火。但那時的人卻不認識火,視為怪物,視火為不詳,繞火而行,避火而居。

隨著中國原始人類數量的不斷增多,在商丘終于出現了一位智者。之所以稱其為智者,是因為他有超越常人的行為。別人繞火而行,他卻哪里有火便向哪里去;別人避火而居,他卻經常在有火的地方居住;別人撿到被火燒死的小動物總是隨手扔掉,他發現被火燒死的小動物總是撕些肉放入口中細細品嘗。通過長時間體驗,他發現了火的妙用。在寒冷的時候,人靠近火堆或在太陽光下,身體比較舒服。吃被火燒熟的動物肉,比生食動物肉少了一股難聞的腥味,且口感較好、胃覺舒服。于是,他號召周圍的人把捕獲的動物或采摘的植物根睫放在火上烤著吃,使人類慢慢克服了生食的習慣。他帶領周圍的人在寒冷的時候靠近有火的地方或曬太陽,使人類找到了抵御寒冷的辦法。

智者認識了火,知道了火的廣泛用途。但自然界中的火並不是到處都有,隨時存在的,再大的森林大火總有熄滅的時候。為了使人類時時處處都能找到火與用上火,智者開始了艱難地人工取火方法的探索,經過千百次試驗,終于找到了鑽木取火與點石擊火兩種方法,使中華民族的先人掌握了用火與取火技術。由于鑽木取火中大多使用的是燧木,于是人們便把發明人工取火技術之人尊之為「燧」,稱為「燧人氏」。遠古人相信燧,跟隨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為首的遠古人類氏族部落,這個氏族部落被後世形象地稱為「燧明國」。

中華民族素有崇拜「鼻祖」的傳統,對火的發現者並教會人類使用取火技術的人尊之為「燧皇」與「火神」或「火祖」。

名號來源

「燧人氏」之名始于古代傳說,其事跡是「教民鑽木取火」,這一技術發明,使得人們不再依賴天然火取得火種。「燧」字表示取火工具,現代一般指燧石,互相摩擦可以擊出火星。在先秦時代主要是指的是鑽燧取火,也就是用一個木棒快速研鑽另一木塊生熱最終而成火的行動。其實遂、隧、燧、邃四個字同音,都與「貫通黑暗」意義相關︰遂表示完成,其本義相當從黑暗的隧道中走出來,有豁然開朗的意味,如遂心、遂願等;隧就是開掘隧洞,隧道中當然黑暗;燧是在木塊上鑽洞,目的在于取火;邃指空間或時間的深遠,如同在隧洞中一樣,難以辨明前景。從這些同音字中可以看出,極有可能遠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就已經有了燧人氏的傳說故事。「燧人氏」這個名字本身恰恰自述了鑽木取火這一偉大發明。

主要成就

人工取火

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有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里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挺香。經過多少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

最早的原始人,還不知道利用火,東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實還不算,就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後來,才發明了用火。

人工取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據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

有了火,人類開始熟食生活,引起了生理的極大變革,使人類從動物中徹底分離出來。火的應用,使人類焚林而獵,開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因而豐富了人類的食品,從而使人類的**的有機結構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大腦結構變得復雜,聰明才智得到發揮。

結繩記事

距今約三萬年時燧人氏發明搓繩技術,創造「結繩記事」,為禽獸命名,立傳教之台,興交易之道。那時候人類還沒有文字,生活中有許多事全憑大腦記憶,但時間久了,有些事情往往會被遺忘。燧人氏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里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

百獸命名

在燧人氏以前,人們把所有的動物都叫作「蟲」。燧人氏經過細心觀察,把這些動物劃分為四類︰天上飛的稱作「禽」,地上跑的稱作「獸」,有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蟲」,沒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豸」。

十項發明

燧人氏是中華民族的創立者,他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十項重大發明,這十項發明是︰

●距今約五萬年時發明了「鑽木取火」,繼而又發明「燧石取火」。

●距今約四萬年時始作大山扶木紀歷,在昆侖山頂觀察天象以明天道,始為山川百物命名。燧人氏在昆侖山立木觀察星象祭天,發現了「天道」。因天道而受到啟發,燧人氏始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德孕育萬物,而人為萬物之尊。燧人氏以風姓為人類命名,對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緣上的限制,使人與獸有了嚴格的區分。這是人類早期的倫理道德,也就是「人道」。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天道觀。天、地、人始于無名,成于有名。有名則天地開明,人乃文明。

● 距今約三萬年時燧人氏以右樞天乙(天龍座a星)為北極星。

●距今約二萬年時燧人氏創立「氏族圖騰徽銘制」,始立姓為風,氏為昊。距今約二萬六千年時,燧人氏以太乙織女星(天琴座a星)為北極星。

●距今約一萬五千年時,燧人氏發明大山榑木太陽歷。

●距今約一萬四千八百年時,燧人氏發明《河圖》、《洛書》(柯約耶勞創《河圖》,柯諾耶勞創《洛書》)、星象歷,創造人類早期的符號文字。(注:有些是後世托古之作品河圖洛書也不都是他發明的,有的是後人為了尊崇他。)

●距今約一萬二千年時,燧人氏發明「陶文」,創造「十天干」。

●距今約一萬一千年時,燧人氏創立八索準繩圭表紀歷。

●距今約一萬年時,燧人氏發現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

●約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總結天道大發現,建立遠古文明。

歷史地位

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被尊為燧皇,奉為「火祖」。火的發明使人類有了可以創造的溫暖,對遠古人類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條件,是人類群居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根源。火的發明創造了中國家文化的妊娠期。

活動地區

《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尸子》雲︰「燧人上觀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為火也。」這里所說的燧人上觀的辰星,所對應的是什麼地方呢?《左傳•昭公十七年》說︰「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墟也;陳,太皞之墟也;鄭,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意思很明白,大辰即大火,宋國國都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可見燧人氏觀辰星的位置理應在宋國商丘(今商丘睢陽)境內。

據專家考證,睢陽是燧人氏作為天皇時,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所轄區域涉及今河南東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西北部地區。另有專家考證,燧人氏活動的區域很大,從西北到中原廣大地區,都有燧人氏的足跡。雷澤就是其主要活動區域之一。皇甫謐在《帝王世紀》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周禮》注︰「雷澤在成陽」。《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耕歷山,漁雷澤。」《漢書•地理志》載︰「濟陽郡成陽縣,雷澤在西北。」屬于古雷澤地區的今山東鄄城、荷澤一帶,與當時燧人氏作為天皇時的中心都邑商丘睢陽比鄰相近。

後裔分布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幾乎遍布中華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華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澤氏等。主要分布在西起今敦煌、三危山、疏勒河、弇茲山;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縣、禮縣、康縣、鳳縣,直至秦嶺以南的華陽;東至山東、江蘇部分地區。

燧人氏的直系後裔有風姓、衣氏 、允姓、依姓、殷(古依衣通用讀依聲燕聲後讀穎聲)姓、嬴姓、子姓、婼姓,分布在其旁圍。

考古發掘

北京周口店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北京人使用火的證據。這些證據包括灰燼、炭塊和燒過的骨頭和石頭。由于有的灰燼成堆出現,說明北京人已經懂得如何能夠使火不向四周蔓延,也就是說,北京人已經會管理控制火了。北京人用火的證據的發現是當時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用火記錄。另一方面,北京人所擁有的管理控制火的能力說明,北京人也不是最早用火的人類群體,人類最初開始用火的時間還應該提前。後來,其他國家的人類學家也在非洲等地更為古老的直立人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用火的遺跡。例如,在安哥拉發現的原始人舊石器文化中就有用火的跡象。從各種跡象來看,人類用火的歷史應該在一百萬年以上。

在甘肅大地灣遺址和陝西半坡遺址里,每個半地穴式原始住房都有一個火塘,而且必然設在進門處,這一位置設置透露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單為照明和取暖,火塘的位置應該設在房子的中間,效果才最好。設在進門處,說明火塘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防止野獸半夜偷襲。人類發明了住房之後,隨之就發明了門,用封堵房子進口。其實門也是有一定復雜性的東西,門的發明很難說是一個聖人靈機一動就發明出來。中華先民發明了半地穴式住之初並沒有門,而是用火來作門防止野獸進入房內的,火塘就是最早的門。所以,火塘的原始位置說明,那時候的中華先民已經認識到野獸有怕火的天性,可以用火來驅逐野獸。先民們就利用這一原理,或用火驅趕圍捕野獸,或者用火保衛自己,從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由此還說明,成熟的用火技術是人們在地面建房屋定居的技術保障,人類的生存空間因此大為拓展。

由此可以想像古人發明鑽木取火的方法同樣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是在數代人探索和知識積累基礎上,在某一天由一個痴迷者機緣巧合,點燃了第一株人工火苗。只是由于年代久遠,那位點燃第一株人工火苗的人名被淹沒在歷史塵埃之中,或許那時候的人們根本就沒有名字。當後來的歷史中突然有一天人們關注火的時候,為了說明問題,而稱之為「燧人氏」,其實含義無非是「發明鑽燧取火的老祖宗」的意思。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莊頭發現了燧人氏晚期遺址,遺址中發掘出兩種陶片,一種為夾沙深灰陶,一種為夾沙紅褐陶。經科學考證,其生產年代距今約在一萬二千年前。南莊頭遺址向世人公布,早在一萬二千年前,華夏先祖已經能生產制作陶器,這是中華人種從原始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的重要物證。

軼事典故

據《非子》、《太平御覽》等古書記載︰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個世稱燧明國(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帶)的地方,人們習慣吃生食,茹毛飲血。生食腥臊惡臭,傷害腸胃,易生疾病。在閃電雷擊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出現了自然界中的火,後來,人們發現被火烤熟的食物味美且易消化也不會生病。但是因雷擊等產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在短時間內即熄滅,人們很難得到並保留火種。

燧明國里有一種樹叫做燧木,又叫火樹,屈盤萬頃,雲霧出于其間。有鳥若鶚,用咀去啄燧木,發出火光。有一位聖人,從中受到啟發,于是就折下燧枝鑽木而取出火種,,並推舉燧人氏為王。[

後世評價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中說︰「人工取火的發明,對于遠古人類的生活無疑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引起後人極大的重視……這樣的傳說固然夾雜著後代的生活內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著樸素的遠古人類生活的史實背景。」

恩格斯說︰「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後與動物界分開。」

趙樸初︰「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此日日新」。

燧皇陵墓

燧皇陵位于商丘市商丘古城西南3里處,始建于何時已經無從知曉。其冢高約10米,身圍松柏環繞。冢前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先生的手書碑刻及後世刻的石像生,是人們為紀念燧人氏而立的。

商丘市政府對燧人氏陵近些年來不但進行了整修,而且還擴建了陵園,樹立了各種各樣的石雕,栽種了花草樹木,使陵園成了有游覽價值的景觀。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這里都有一個盛大的古廟會,從全國各地前來朝拜者數百萬人,紀念華夏民族始祖燧人氏。

1992年4月1 6日,國家旅游局在燧皇陵舉行「黃河之旅首游式取火種儀式」。2005年7月15日,中國第十屆運動會在燧皇陵用鑽木取火的方法取得了「華夏文明」之火。

拜謁火祖

由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商丘市國學文化促進會主辦的拜謁中華火祖燧人氏典禮在燧皇陵隆重舉行。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田啟義致辭到︰商丘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理應秉承歷史文化之根,綻放現代文明之花。

拜謁致辭︰

三皇之首,吾祖燧皇。鑽木取火,功德無量。改天換地,文明開張。熟食壯體,人獸揖讓。結繩紀歷,共尊天皇。首命風姓,民族興旺。誕生華夏,建都睢陽。萬姓之祖,各族景仰。根在商丘,人心向往。同根同宗,源遠流長。

慎終追遠,孝思難忘。全球華人,共尊燧皇。海峽兩岸,骨肉情長。華夏同胞,念祖懷鄉。尋根謁祖,歡聚一堂。同心同德,惠吾家邦。

古城巍巍,南湖湯湯。祖地商丘,物阜民康。高鐵新貴,惠及八方。欣逢盛世,以德振綱。鼓樂齊鳴,沐浴馨香。尊先敬祖,美德傳揚。昭告火祖,祈福無疆。佑我華夏,福祚綿長。大禮既成,伏惟尚饗!

藝術形象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國寶檔案》欄目《華夏火神 燧人氏》節目。

文獻記載

燧人氏是傳說中第一個發明人工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尸子》雲︰︰「 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

《拾遺記》雲︰「燧明國有大樹名燧,屈盤萬頃。後有聖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

《古史考》雲︰「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于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

《三墳》雲︰「燧人氏教人炮食,鑽木取火,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

《漢書》亦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記載。清末著名學者尚秉和先生說︰「火自無而有者也,其發明至為難能。燧皇感森林*,知木實藏火,不知幾經攻治,幾經試驗,始鑽木得之。其功又進于有巢,而即以是為帝號,可見當時之詫為神聖,而利賴之深矣。」又說︰ 「或謂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為號,豈知燧人既發明出火,其智慧豈尚不知炮食?況炮者裹肉而燒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僅發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

尚秉和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還說︰「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于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幾,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實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關矣,水之冰者可燠飲,居之寒者可取溫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猶後也。當夫登台傳教,廣播為用之時,萬民之感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發達美備耳。其創于燧人,無疑也。」尚秉和先生認為,戴慶幸為何如,真驚天動地之偉業矣。既有火則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為之,今所謂石器時代也。」

《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申彌國去都萬里,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于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號鳥),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同書卷七八引《禮古文嘉》雲︰「燧人始鑽木取火……遂天之意,故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的傳說(見《藝文類聚》卷八七引《九州論》)。

——節選自百度百科《燧人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