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禹鑄九鼎】——東哥自始至終的描述有什麼

發表人︰倚南

發表時間︰2011-1-1721:48:33

夏朝建立之後,九州穩定,四海升平,賦稅既定,萬國遵從,百姓有九年的儲備,國家有三十年的積蓄,朝廷和百姓都日益富庶。

夏禹四歲,施黯請示道︰「現在九州所貢之金年年積多,作何用處呢?」

夏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鼎成仙去,現在何妨將這許多金來鑄鼎呢?後來一想︰

「不好,果然如此,又要引起諸侯之責備了。」後來又一想︰「我可以變通辦法,何必一定要學前人呢?我鑄鼎不一定為自己表功,而是為百姓所用,有何不好?」于是決定主意道︰

「朕的意思,拿來鑄九個鼎吧。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將哪一州內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還有寡人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禽異獸、神仙魔怪等,也一一刻出。至于形象,寡人和伯益都有草圖畫出,現在一並鑄它在鼎上。將來鼎成之後,設法將圖像拓出,昭示給九州百姓,使他們知道哪一種動物有益,那一種動物有害。免得他們跑到山林、川澤里去勞作,遇到不好的東西,自己也不知道,受了魑魅魍魎的害,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懵里懵懂,不知利害。這樣,豈不也是為百姓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嗎?」

施黯道︰「那麼,這九個鼎重大非凡了。」

夏禹道︰「是要它重大,愈重大則愈不可遷移,這樣才可以留存久遠。」

施黯道︰「這樣大的工程,在何處鼓鑄呢?是在都城之內呢?還是在都城之外呢?」

夏禹道︰「都城之外吧,選擇那山川形勢秀美、黎民有鑄造技術的地方。具體在何處,汝自己選擇適宜之地罷了。」

施黯領命,到伯益處取了《山海經圖》,便去擇地經營,悉心摹鑄。

又過了幾個月,已是夏禹在位的第五個年頭,夏禹承帝舜之制,亦定為五歲一巡守。這歲是巡守之期,正月下旬動身。夏禹想起施黯鑄鼎,選定的地方是在荊山之下,因此特地繞道前往視察。這個荊山,據說就是今天禹西花石鄉的荊山嶺,當地群眾從古至今擅長冶鐵鑄造。夏禹一行離荊山嶺還有好遠,就看見許多工匠師傅正在那里忙碌,繪圖的繪圖,造胚的造胚,錘煉的錘煉,設計的設計,非常緊張繁忙。

夏禹向施黯道︰「我听說這種金屬類亦有雌雄之分,你最好選擇雄金,鑄成五個陽鼎;選擇雌金,鑄成四個陰鼎。五應陽法,四象陰數,這樣方才。至于九州之中何州屬陽,何州屬陰,由你們自己去悉心研究、合理分配,寡人不再遙度。」

施黯听了,唯唯受命。

過了兩年,天上忽然發現一種怪象︰一連九日,大白天都能看見太白星在天空閃耀。滿朝大臣紛紛議論,都猜不出它是福是禍,忽然施黯來報︰「九鼎鑄成功了。」夏禹大喜,知道太白晝見是為這個原故,便吩咐將那九個鼎都遷到夏邑來。人們這才明白,太白晝現,原來是九鼎鑄成的征兆。這九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征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借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稱為鎮國之寶,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從此之後,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

但是那九鼎非常重大,從荊山搬到國都夏邑實在不易,幾十萬人夫,足足費了三四個月光陰方才遷到。

夏禹一看,陽鼎六個,陰鼎三個,上面的圖書都非常精妙,遂對施黯及他手下的工匠師傅,一一優加慰勞、賞賜。後來夏都幾經搬遷,九鼎也隨之搬來搬去。鼎成了國家政權的象征。從此之後,誰要想奪取天子之位,不用說奪天子位,只要問問這九鼎的大小輕重,就可知道他是想要奪取天子之位了。

夏朝被商所滅之後,這九個鼎就遷之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為周朝所滅之後,九鼎又遷到了周朝的國都鎬京。再後來,成王在洛陽地方營造新都,又先將九鼎安置在郟鄏(今河南洛陽縣西)地方,其名謂之「定鼎」。直到戰國末年,周朝為秦始皇的父親秦昭襄王所攻,取了九鼎,遷之于秦。搬遷途中,忽然有一個鼎\"飛\"入泗水之中,派了許多人,搜尋了許久,竟找不到鼎的蹤影。另外八個鼎到秦滅之後,究竟如何結果,也無可考尋了。至今不知所在,成為千古之謎。

青銅器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制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面,胎體也更為輕薄。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青銅器有兩種基本功能和用途,一是「納、入」,即盛裝物件;納是青銅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納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納對象即古文獻所謂「實物」,即︰把諸如此類分別納入鼎簋(gui)尊彝(yi)等各類器物中。物者,方物、神物也,是人們所崇拜的神靈,或者視之為自己祖先所用的神物,類似于西方所謂「圖騰」。一是「設」即陳設布列。即,將所實之物作以調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