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v章購買比例超過50%的讀者可以看到正文,否則要等12小時。他現在就只希望自己能努力考上個秀才,最好是個舉人,這樣在縣城做個小官也是有一點希望的,做個技術型的官員貌似要好一點。

不過這些離他都太遠了,暫且不想,現在最主要的是學好算學。

是的,在進入學堂兩個月後,顧青雲就開始學算數了。首先就是學乘法口訣,據何秀才說無論是誰都是先學這個的,這是入門級的。

顧青雲一听,都愣住了,都六年了,大爺爺一次都沒教過他這個。

大爺爺到底有多恨算學啊?還是他覺得自己先不必學這個?

直到問了何謙竹後才明白,一般的人一開始只會學些簡單的加減,其他的是不會馬上學的,因為啟蒙首先要讀聖賢書,確立自己的基本三觀後才能學其他的,算學就相當于選修課,由著老師和學生自己安排。

加上考秀才的前兩個考試︰縣試和府試都不考算學,所以大家都是等要入場前一年才開始,那時學習就很有針對性了。

而乘法口訣是中國古代籌算中進行乘法、除法、開方等運算的基本計算規則,沿用至今已有快兩千年了。

听到這里的時候,顧青雲的表情都快要裂掉了。

暈,他穿的到底是不是中國古代啊?難道古代就有乘法口訣了?虧他還以為自己會在這一科上很佔便宜,還美滋滋地想著是不是要把乘法口訣炮制出來,一鳴驚人?

沒想到,是自己想得太多了。

不過顧青雲學這個還是學得很快,因為古時的乘法口訣,是自上而下,從「九九八十一」開始,至「一一如一」止,與後世使用的順序相反。

對于顧青雲的學習速度,何秀才似乎一旦也不驚訝,其他同窗也是一副平常的樣子。等到了《九章算術》,顧青雲的頭就有點大了。

這本書他早已久仰大名,顧伯山就是因為算學極差,才一直考不上秀才,到了最後就成了厭惡算學,因此他也沒想過教他,他還從來沒有讀過此書。

現在看一下「盈不足」一章中里面的題目︰今有垣厚五尺,兩鼠對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問︰何日相逢?各穿幾何?[注]

顧青雲听完何秀才的講解後,才知道答題格式該如何寫,畢竟現在沒有阿拉伯數字,要用古代數學的格式來做。

題意是︰有垛厚五尺的牆壁,大小兩只老鼠同時從牆的兩面,沿一直線相對打洞。大鼠第一天打進1尺,以後每天的進度為前一天的2倍;小鼠第一天也打進1尺,以後每天的進度是前一天的一半。它們幾天可以相遇?相遇時各打進了多少?

這是一道他很熟悉的題目,也是里面很淺顯的,顧青雲學得不吃力。可是有一些題目就需要他動一點腦子了。

《九章算術》全書共收集了246道數學題,分成九大類,即九章,何秀才就單單在里面講了幾道有代表性的題目後就結束了,剩下的讓他自己研究。

自己研究?顧青雲苦著臉。虧他還以為自己掌握算學要花的時間肯定很少,所以一點也不急,沒想到……計劃沒有變化快。

于是在自己琢磨了一陣,又詢問了下趙文軒等同窗幾個問題後,顧青雲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終于把這本書差不多吃透了。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只要他把題目解讀成現代的式樣,他就會做了,畢竟是經歷過高考獨木橋的人,做一些以算數、代數為主的數學題還是比較簡單的。現在的重點就是要把古代的這些數學用語換成自己能理解的,用現在的格式做出來,這才是算學的難點。

學完《九章算術》後,何秀才驚訝于他的學習速度,就建議顧青雲自學《九章算術注》和《綴術》,這樣也能差不多夠院試用了。

像何謙竹他們就只學了《九章算術》,其他兩本都只是略略看了下。現在,偶爾他們還要反過頭來詢問顧青雲數學題了。

通過這次交流,他發現趙文軒是幾人中學習最好的,他的記憶力也極好,前幾天顧青雲無意中和他說過的話他都會記得,還順便把當時的情境一一說出來,免得顧青雲不認賬。

此刻他就深刻領教到了他記憶力到底有多好。

當時他向對方請教一句詩文,對方解答得很清楚,完了後顧青雲就順口說等自己這次把《古唐詩合解》抄一遍後就借給他看,沒想到他就一直記得。

「青雲,這可是你說的。」趙文軒挑挑眉,語氣有點不好了,說道,「難道你不認賬?」他可是看著他抄完的。

顧青雲當然否認,苦笑道︰「當然要認賬。」

《古唐詩合解》是他在書店里找到的,是何掌櫃剛進的新書,科舉同樣要考作詩,當然,作詞也行。如果說在算學方面顧青雲花的心思最少,那在詩詞上他花的心思就多了。

可惜,這是要講天賦。明顯的,被後世教育制度摧殘過的他面對此時的科考制度,他照樣飽受摧殘。

吟詩作對就是他的死穴。只恨現在沒有《聲韻啟蒙》、《弟子規》和《笠翁對韻》這三本書,前世听說讀了這三本書,作詩會容易一點。可惜這三本書是清朝才有的,現在歷史已經變得面目全非,想找這些書只怕要靠奇跡了。

在學完聲韻後,讀《詩經》就是學會作詩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有時間還要看看唐詩宋詞,最好能背下來,當中的有些詩詞他前世早已學過,現在重新學習又有了不同的收獲和感悟。

因此,在看到一本《古唐詩合解》後,他才借著抄寫的機會,自己買紙也抄寫了一本,準備留著自己讀。

「只能借給你十天。」顧青雲和他定好時間,忍不住勸道,「要不然你就去書店和我一樣抄書,這樣賺下的錢可以買紙再抄一本,這書就是你自己的了。」這是古代貧窮學子獲得書本最主要的途徑之一,的確是花費最少了。

起碼這三個月,顧青雲家中的書架上就多了四五本新書,錢也掙了一點。

「青雲,不是為兄的說你,你現在有時間就應該好好讀書,不要沉迷于小道,應該把一切時間都用在讀書上,明年就要下場了,只要你讀書好,你以後想要什麼樣的書沒有?想要多少銀兩沒有?」趙文軒語重心長。

顧青雲深吸一口氣,趙文軒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忠實簇擁,他承認對方說的很有道理,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和他一樣心安理得地一直讀書的。

他听趙玉堂說過,趙文軒的母親刺繡手藝是高超,可是做那個很傷眼楮的,現在她的眼楮看東西都有點模糊不清了,所以最近做的繡活也變少。

趙玉堂為什麼知道?因為趙文軒母親做的繡活就是他家的布莊收購的。

「可是家里人這些年省吃儉用供我讀書,我除了自己努力外,也想減輕一下家里的負擔。」顧青雲嘆了口氣,模模額頭道,「而且抄書雖然浪費一些時間,可是在抄的同時也是我背誦的時候,可以加強記憶。」

見對方不以為然的樣子,顧青雲就不再說這個,反而說道︰「你別總是說我,那你自己呢?自己那麼瘦,你應該和我們一樣經常活動活動,這樣對身體較好。」

一直旁听的趙玉堂忙插嘴道︰「就是就是,文軒,不是我多嘴,你也實在是太瘦了,之前讀書太用功,剛病了一場,連今年科考都不能進場,這樣下去,你讀書再好又有什麼用?」

顧青雲剛進私塾的時候,趙文軒就是病了一場,錯過了二月的縣試,讓何秀才很可惜。畢竟據他的說法,趙文軒學問很扎實,是最有希望考上秀才的。

所以當時趙文軒一度心情非常不好,最近才調整過來。

「我也想,可是……我一看到書本就忍不住想拿起來讀,一讀起來就放不下了,我娘也說過我好多次,夫子也說過了,就是改不了。」趙文軒苦笑。

顧青雲和趙文軒對視一眼。說白了,趙文軒是典型的宅男,不愛動彈的那種。

「那後天休息和我們一起去爬山吧,現在天氣熱,我們去山上避一避,如今桃山寺的桃子都熟了,寺里的桃子又大又甜,我們順便去摘幾個吃。」見幾人說得火熱,何謙竹忍不住加進來,繼續說道,「這次是師娘要去寺里還願,夫子有事不能陪著,師弟又太小,所以我們陪著去吧。」

他們在私塾也有休息的時候,畢竟學生不想休息,老師也想有個人的時間呀。一般是9天休息一天,相當于一個月休息3天。

「去桃山寺?」顧青雲一听這個名字就很有好感,小時候他的小命有一次就是被桃山寺的老和尚給救回來的。

顧大河沉默不語。

「當家的,你快說啊。」小陳氏用手肘捅捅他。

「我們沒有銀子啊,當年你又不是不知道,大伯讀書花了多少錢,本來家里日子過得好好的,幾天能見一次葷腥。後來為了大伯讀書賣了那麼多地,爹和娘都很有意見,所以爺爺一去世就馬上分家了。現在你讓公家出錢送栓子上學,我怕爹娘不同意。再說了,還有弟弟呢,他會不會也有意見?」顧大河終于開口。

他看著兒子單薄的小身子,白女敕女敕的臉蛋帶著一絲紅暈,小嘴微張,胸膛微微起伏,睡得正香。想起兒子平日里的言行舉止,和村里的那些髒兮兮的泥猴兒完全不一樣。

他也不甘心自己的兒子以後長大後只能做一個農夫,和他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從年頭忙到年尾,從早干到晚,他也希望兒子讀書,兒子數數那麼好,以後不能考科舉,是不是也能在鎮上做一個賬房?

他在鎮上做短工的時候就見過賬房,體力活不用做,還有熱茶和點心奉上。不像他們這些干活的,汗都流了幾斤,一口水都沒能喝上。

「當家的,我再問問你,我們就這麼一個兒子了,以後你年紀大了,朝廷征徭役的時候我兒子能干得了那些活嗎?」小陳氏見相公有點猶豫了,就忙鼓動道,「他身子不好,這不是要他的命嗎?我們可就這麼一個兒子,以後二弟生再多兒子,那也不是我們的親生骨肉啊。」

顧大河又是一怔。

是啊,現在新朝賦稅比前朝少多了,不用交什麼名目繁雜、亂七八糟的稅,他們種田的只要按照畝數交三成的農業稅就行了,可是人口要交的賦還是有的,三歲以上的,每人每年要交100文錢,不論男女,現在全家就要900文,明年二弟的女兒三丫就滿三歲了,到時就要交一兩銀子。

這是固定要交的,以後家里人口越來越多,也只會越交越多。

家里現在每年的固定收入估計只有三、四兩吧。

除此之外,家里每年還需要出一名男丁到朝廷指定的地點服徭役,每年需要服20天的徭役,這都是白干的,沒有補償,活又重,不是壯勞力的話,回來後都會大病一場。

自己兒子的小身板能受得了嗎?

「只要我兒子考上秀才,就不用交稅,不用服徭役了,還可以免除三十畝地的稅,兒子那麼聰明,我認為他一定能考上的。」小陳氏的語氣是斬釘截鐵的。

顧大河想想兒子平常的行為也贊同地點點頭,一想到自己兒子成為秀才公就滿心地興奮!

他老顧家還沒出過秀才呢!

「二弟的意見根本就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爹和娘的,只要他們同意,一切都不是問題。」小陳氏的語氣很是冷靜,她繼續道,「我知道娘平日里不喜歡大伯,也不喜歡你們讀書寫字,生怕你們把家給敗壞了,不過我認為只要想個好法子改變娘的想法就可以了,到時我們不用做什麼,娘也會安排好的。」

她靠近顧大河耳邊小聲說了幾句。

小床上假裝睡著的顧青雲豎直了耳朵也沒能听到是什麼。不過他還是很興奮,不枉他平時對他娘的暗示。

自從一年前他身體大好後,他才有精力琢磨自己以後該干哪一行。看過家里人干活的辛苦後,他一點也不想種田。

前世他也是農村長大的,當時有雜交水稻,有肥料了,一畝水田根據情況不同可以收獲上千斤的稻谷,就這樣,村里也沒听說有人種田能發家致富的。

現在在林溪村,一畝地平均產3石稻谷,也就是180斤左右。

顧家的稻田照顧著很精細,肥料也下的足,就有250斤,他們家分的水田有10畝,可收獲2500斤,早稻3文錢一斤,倘若都賣出去的話可得75兩左右。

水稻一年兩季,晚稻口感較好,價格上升為4文錢一斤,可得10兩。

收完晚稻後,就要開始在水田里種土豆,到次年3月初,就一定要收了,因為插秧的時候到了,不能阻礙水稻的種植。

在這個時候,土豆還不是特別大,不是成熟的最佳時期,而且土豆價格低,1文錢一斤,每畝可收成500-800斤左右,顧家可收600斤,每年還要留出一畝地種蘿卜和菘菜,只有9畝可用,這就收入54兩的銀子。

家里還有8畝的旱地,也只能種植玉米或紅薯了,兩者的產量是紅薯稍勝一籌,每畝也是只有600斤左右,價格也很低,1文錢一斤都賣出去的話,可得48兩銀子的收入。

旱地不能每年都種紅薯,還得輪著種其他的,比如大豆之類的,可以肥地。

這就是農田的收入,一共有277兩銀子。

再加上家里織布、別人找爺爺去做木工活的錢、爹和二叔打短工的收入,整個顧家10口人一年最多有35兩銀子。

這個銀子還要用來交稅,三成的農業稅只收稻谷和小麥,本地是收稻谷,其他紅薯和土豆是不收的,那10畝水田折成銀兩就需要上交53兩。

旱地只需要上繳每畝每年200文錢的農業稅,加起來就是16兩左右。

所以在顧家每年的總收入就有差不多28兩的銀子。

在紅樓夢里,作者曾經說過24兩小戶之家可過一年。而在林溪村,每人每年起碼要花2兩銀子,所以每年就只剩下8兩。

可是,顧青雲還沒計算種子的成本呢,減去人口賦稅和種子費,家里最多只有五六兩的收入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