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百二十四章 初抵南陽境

南陽是個好地方,其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夏時就被大禹定為國都,可以說中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商周兩朝在其境內先後出現了申、鄧、呂、謝、酈、蓼、曾、鄀、許等諸侯國。

春秋時楚設宛邑,成為楚國屬地,稱為宛,因其地有豐富的銅鐵礦藏,所以冶金業發達,幾乎包攬了當時楚國所有的武器制造工程。秦統一六國之後,「遷不軌之民于南陽」,使六國富豪和擅長經營的商人及手工業者雲集南陽,其目的就刺激當地的反常,讓它繼續當秦國的「兵工廠」。

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的時候,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成就帝業,因此南陽也被稱之為「帝鄉」。劉秀麾下二十八個開國元勛大多出自南陽,還涌現出張衡、張仲景等與扁鵲一樣的人物,甚至連那位「千古名相」諸葛亮也躬耕南陽臥龍崗。

隋時先將郡改州,後又將州改郡,下轄南陽郡、淯陽郡、淅陽郡、淮安郡,大唐開國之後,南陽屬山南道管轄,下設宛城、臥龍、西峽、新野、唐河、淅川、鎮平、內鄉、南召、方城、社旗、桐柏等一十二縣,其管轄面子之廣,在諸州中也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了。

除了礦源豐富外,南陽境內還有丹江、唐河、白河等十條河流,便于貨物流放和人員往外,再加之那九座孤山形成的特殊地形,讓這里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在李承乾臨行前,皇帝這樣評價南陽:武之所興,有高山峻嶺可以控扼,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鄰關陝,可以召將士,東達江淮,可以運谷粟。南通荊湖、巴蜀,可以取財貨,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

南陽自古雄踞于中原,地處長江、黃河之間,上承天時之潤澤,下秉山川之恩惠,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境內伏牛蒼蒼,丹水泱泱,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可謂是起兵造反的上佳之地。

皇帝最近可是挺反常的,時不時就和李承乾討論下哪哪兒適合屯兵,哪哪兒適合造反,而且一說起來就興致勃勃,這也就是李承乾,要是換成其他的臣子,那還不讓他嚇死就怪了。

他明白,皇帝其實是眼饞了、手癢了,在長安城里窩了這麼多年,每天不是和大臣們「斗智斗勇」,就與後宮的嬪妃你儂我儂,日子太單一,馬上得天下的皇帝的他,著實是羨慕自己的兒子,想去那都成,不用像自己一樣被「關」在長安城這麼個方寸之地。

皇帝不是沒有出巡的想法,可一次提出來的時候,魏征、姚思廉等人都在大殿上死諫,請皇帝以隋煬帝那個最喜歡巡游的皇帝為前車之鑒,不要讓百姓背上沉重負擔,讓國家陷入危難。

總之就是一句話,出巡就是亡國之兆,就是迫害天下萬民,就是不愛惜民力,就是想讓大唐也二世而亡,把一樣愛惜羽毛的李世民頂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所以才有李承乾來南陽時皇帝對那里的評價。

進了南陽的地界後,李承乾和長孫沖分成了兩隊,長孫沖去刺史衙門對接公文,同時再和地方官了解當地的具體情形。而李承乾帶著伍登等人裝扮成客商慢慢悠悠來到臥龍縣,來南陽一趟不容易,這要不是不到臥龍崗去看看,那可真是會抱憾終身的。

伍登是南陽人,所以他熟悉這里的地形,在他的引導下,李承乾一行人很快就找到孔明當年躬耕的地方。看著臥龍崗的小山村,李承乾不由的哼哼幾句︰「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听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翻影,卻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馬領兵往西行」

就在李承乾興致頗高的時候,一旁的伍登十分不懂事的來了一句︰「少東家,還別說,您這口還真正,咱還真沒听過這種調調兒,這要是在長安,您憑著這手藝能活人啊,您家祖上是有專門有人干過這個!」

听完這話,李承乾沒好氣的給了一腳,順便還呸了一口,隨即罵道︰「你大爺的,伍登,你們家祖上才干過呢,老子祖上累世公卿好不好!」

「就是,殿下,踹這王八蛋也不多,他們家祖上才是唱戲的憂憐呢,我們李家在很早就稱王建國了好不好,西涼王,你沒听說過啊!」,李晦一邊罵著,一邊還補了兩腳。

挨了踢和罵,伍登反而笑的更開心了,自己離開家鄉已經十多年了,做夢的時候伍登都想過家鄉的空氣和泥土,現在終于回來的怎麼能不讓欣喜若狂呢。況且他們這些和李承乾名為主臣,實為兄弟,同袍征戰十多年,不讓他分享下自己喜悅的心情怎麼行呢!

「好了,別扯淡了,我听說這里有座蜀相廟,老伍,你是本地人,頭前帶路,咱們也去拜拜這位蜀相。」,抖了抖袍子,李承乾抬手制止了嬉鬧的伍登和李晦。

「少東家,這有些不妥吧!您是什麼身份,他是什麼身份,這國禮、家禮都不允許啊!」

「沒錯,少東家,您可從來不進廟燒香,今兒怎麼有這興趣了?」,待李晦的話說完,伍登又補了一句。

听了他們二人的話,李承乾指了指自己的臉,隨即說道︰「看看這長臉,誰能知道我到底是誰,所以這不關禮法什麼事。再說孔明千古賢相,要不是和劉禪面和心不和,那再造炎漢也未可知,至于我李家也未必有機會定鼎天下了,去拜拜也是應該的!」

李承乾說的是心里話,李家也有胡人血脈,要是當年孔明北伐成功,那自己就不會後來的五胡亂華,也不會形成關隴的八柱國集團,那李家也就沒有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機會了。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在那個時代,他是漢朝最後的希望,可惜啊,五十四歲就薨于五丈原了,讓司馬氏竊取了天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