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68章 登基改元

是歲秋九月,天高雲淡,北雁南飛。

有快馬飛報洛陽,瑯琊麒麟出現,秣陵鳳凰來儀,黃龍現于鄴城,當此祥瑞之兆,正好安排入宮之禮。

獻帝帶領文武正式進入洛陽太極殿,舉行大典儀式,詔書由黃琬、董承起草,書中只贊頌漢祚延續,卻只字不提百官任命之事,群臣不由疑惑不已。

讀罷詔書之後,只見獻帝起身,對群臣說道︰「漢室經王莽篡盜,幸得光武皇帝誅逆,才又延續二百余年,卻又被董卓作亂,險些讓江山崩裂,今能讓社稷復存者,實則仰仗燕王文韜武略。

朕流離失所,實無德忝帝位,自忖天命當歸舊太子東海王一脈,祖業方可延續,四海之主惟燕王可服眾,今欲將帝位讓于燕王,撫臨四方。」

獻帝此言一出,滿堂大驚,連劉和都莫名所以,站在首班愣住了,雖說這是必然結局,但也需要一個過程,先過渡到洛陽,再逐步讓位,他沒想到劉協竟然如此果決。

身旁的荀彧猛地推了一把劉和,他這才猛然驚醒,趕緊出列跪倒在地,大聲道︰「臣無才德,焉敢繼承天命?昔高祖平秦滅楚,創造基業,世祖延續漢祚,相傳四百余年,陛下既為真命天子,就該繼續發揚祖宗大業,臣只想效仿周公,輔佐天子,再興漢室,別無二心。」

漢獻帝卻搖頭一嘆,慨然道︰「燕王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你也是大漢宗派,又是東海恭王一脈,也理當正位,朕受董卓裹挾,于天下並無大功,燕王繼位,上合天心,下合民意,且有祥瑞現世,朕今後能安享清閑之福,見證大漢再興,實乃祖宗幸甚!生靈幸甚!」

劉和一怔,抬頭看向獻帝身旁的黃琬、董承和蔡邕幾位老臣,見他們老神在在,躬身侍立左右,顯然這是他們早就商量好的,只是一直沒有向自己透露。

這個驚喜讓劉和有些措手不及,又扭頭看了看身旁的荀彧、曹操、劉備、呂布,還有末位陪同的幕僚諸葛亮、司馬懿,大家都低著頭十分虔誠,竟沒有人給自己一個暗示。

這幫老狐狸、小狐狸,個個都精明得很,這時候絕不會參與進來。

劉和無奈,只好再推辭道︰「祥瑞圖讖,大多都是虛妄之事,陛下不可輕信,怎能將祖宗基業輕易讓位?」

獻帝心意早決,言道︰「燕王不必推讓,昔日天下動蕩,幸賴祖宗之靈,有愛卿功蓋寰區,威震天下,才能保江山危而復存,朕為漢室子弟,自當以天下為公,昔日堯舜禪位,名播于後世,朕亦有心效仿,還望卿等成全朕傳聖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再興漢室。」

大殿之上一片沉默,既沒有人反對,也沒有人支持,這似乎已經成了劉家的家事,其他人都不摻和。

片刻之後,劉表代表宗室出列言道︰「昔者唐堯禪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歸有德,漢道陵遲,賴燕王神武,方能拯難于四方,重振朝綱,光復漢室,殿下既能恢光武大業,又有皇靈降瑞,此正應燕王當即帝位,以繼漢統,不必遲疑?」

黃琬和蔡邕相視一眼,終于出列奏道︰「陛下既有歸隱之心,天下不可一日無君,大王乃是漢室嫡親後裔,理合繼統以延漢祀。」

此時堂上堂下大臣全都表態,群臣也都紛紛下跪,請劉和登基即位,獻帝則取下冠冕,月兌去龍袍,親自下位來,將劉和扶到了龍椅之上。

劉和甚至還有些發懵,就看著堂下文武各官跪拜在地,大呼「萬歲」。

拜舞禮畢,早有董承將皇家儀仗準備好,什麼玉璽、印綬等等,在殿前擺了一大堆,蔡邕帶著劉和一一拜受,算是完成了禪讓之禮。

荀彧顯然也是準備不足,低聲問道︰「殿……陛下,當下該改元立後,封賞百官了,陛下可有打算?」

劉和搖頭苦笑道︰「今日被搞了個措手不及,還是想辦法先退朝,再擇日期最好。」

荀彧微微點頭,立刻宣布散朝,明日在殿外登壇祭告天地及先祖。

次日設朝,文武官僚拜畢,列為兩班,劉和依然帶著漢獻帝,就坐在下首,心中感嘆良久,才讓荀彧宣布詔令。

漢室再興,改元建安元年,封劉虞為太上皇,獻帝為弘農王,立王妃盧玥為皇後,長子劉能為太子,傳旨大赦天下。

群臣朝賀完畢,一應老臣昨日全都辭官養老,劉和封曹操為司徒,劉備為司空,關羽為太尉,不設丞相之位,其余大小官僚,一一升賞。

除了朝中文官之外,武將以張飛為驃騎將軍、張遼為車騎將軍、趙雲為衛將軍,曹仁、夏侯淵等也都位同九卿,掌管各地兵馬。

武官的最大變化就是新設的漠北大將軍呂布、遼東大將軍公孫瓚,以及新增的海軍大將軍孫策,三軍各統兵馬擴張海外。

除了已經出戰的公孫瓚之外,呂布也隨後離開洛陽帶領鮮卑、匈奴騎兵向漠北拓展,而海軍的建設還需要至少三年時間。

以太史慈為北洋水軍大都督、甘寧為淮南水軍大都督、周瑜為南海水軍大都督,各自訓練水師,統歸海軍大將孫策掌管,準備出征東海及南海海域。

建安五年,孫策統領南海水軍與周瑜南下,尋找夷洲,設立台灣都護府,太史慈出航襄平,征討三韓,立碑刻文,注明永為華夏之地。

甘寧領淮南海軍一路東進,殺到東瀛,此時的倭人還處于二十于國亂戰時期,被甘寧秋風掃葉一般征服,邪馬台國女王率領百余宮人投降。

建安十年,劉和拜曹操為征西大將軍,以司馬懿為軍師,曹仁、曹昂、夏侯惇等為大將,出河西走廊征討西域,收復大漢江山。

劉備為征南大將軍,以諸葛亮為軍師,馬超、魏延、劉封等為大將,自益州出發征討蠻人,收復昔日伏波將軍馬援討平的南部疆域。

從此四海升平,各地捷報頻傳,隨著大漢疆域的擴大,劉和又敕令擴建西京長安、北京薊城、東京扶桑城、南京建業,設為陪都,分鎮四方軍政大事。

自此大漢之名傳遍海內外各地,華夏文明自西域、海上傳播于各大陸,西方各國都以說「中國話」為榮,紛紛遣使來稱臣朝拜。

泱泱東方大國,巍巍華夏之光,萬世永垂不朽!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