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正文 第八十章 向美国施加压力

从80年一月开始,苏联方面的专列就不停的向中国运送物资,并逐步到达沈阳的柳氏飞机制造厂。

这个信息美国方面很快就收到了,面对苏联拿到的大量订单这把美国人是真的坐不住了,因为从卫星照片来看,苏联人直接向柳风提供了包括高精度机床在内的,几乎全部柳风向美国要求的设备。

这让希望柳风转变态度的美国资本集团十分的恼火,并且也让以GE为首的制造工业集团也是十分的恼火。

因为伊朗的革命,导致波斯湾的局势紧张,石油价格飞涨,美国国内因为伊朗人质事件,迫于国内压力停止进口伊朗石油。

美国国内石油供给不足,已经爆发了严重的第二次石油危机。

同时因为卡特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美元出现暴跌,并且随后为挽救美元的暴跌卡特总统的新政策还没有显现效果,就遭遇了伊朗政变和伊朗人质危机。

这使得美国企业生存愈发艰难,并且美元的购买力严重下降,而石油危机也导致美国国内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

这个时候,因为美国政府想逼迫柳风交出思科主导权,导致工业订单被苏联至少抢去了10亿美元,这让以GE为首的工业制造体系的资本势力,对美国政府产生严重不满。

而为了挽回订单,制造业大亨们希望政府向柳风表示诚意,开放设备出口,借以减少通货膨胀和美元暴跌对国内企业的压力。

但是政府方面却想利用柳风和苏联的交易打击柳风,迫使他自己交出思科的控制权,并承诺向美国采购制造设备。

两大集团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同时斯坦福大学为了维持自己在思科公司上的实际利益,在分润给全美大学后拉着几乎一多半的大学加入了GE的方面,对政府的连续施压表示了不满。

柳风在得知这方面的情况后,直接第二次给GE递交了采购清单,包括特种钢材和大批的制造设备,要求美国政府放开出口管制。

美国政府对柳风的采购计划根本没回复,而是直接要求柳风解释采购苏联设备的支付条件,并向柳风表示作为香港商人,必须遵守巴统协议,不得在中国大量投资巴统限制的战略产业。

柳风对巴统的管制协议是早有不满了,但是现在却还没到撕开的时候,因此很简单的回答美国政府,柳风是用在中国购得的飞机设计图纸和苏联交换的生产设备,并没有违反巴统协议。

柳风列举了美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投资许可范围后,严厉的抨击了美国对待外国投资者的双重标准和待遇。

这使得美国政府处于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柳风持有的飞机制造技术是私人持有,并且技术来源也不是巴统成员。美国政府无力用巴统协议制裁柳风的企业。

随后,柳风通过中国的人民日报向全世界的国家,宣布自己在中国建立的柳氏飞机制造厂,采购大批设备和基础合金材料,采购总额10亿美元,并且所有企业只要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生产实力,柳风将提供生产技术。

这让美国国内的政治家很是不满,同时使得以斯坦福和GE为首的政治势力对美国政府也很是不满。

英、法、德的制造企业对于柳风的订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随着柳风和美国的关系交恶,柳风的公司在美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因美国国内的各个政治实力的纠缠,并不明显罢了。

而美国国内民众对柳风的态度却没有太多的变化,相反对美国政府却表现出严重不满。

对于没有任何表示的美国政府,柳风却根本没在意,反正卡特不会连任了,随便折腾吧。

对于柳风和美国打嘴仗,老邓他们却是有点模不到头脑,柳风专门去解释了下自己的意思。

自己是要在美国政界留下个绝对印象,那就是谁惹我,谁一定不得好死,随后说了句,下个总统上台再改善关系吧,反正还有大半年就到了。

这句话让老邓眼睛立刻就亮了,柳风到是不想继续说了,只是表示了下,中国的态度也可以变一变,反正苏联在打阿富汗呢,中国要是倒回去,美国的阿富汗政策就彻底完蛋。

不过不要真变了,那就没意思了,露点牙齿给美国人看看就行了。

随后,美国在中国所有企业都感受到了中国政府态度的变化,官员不出现了,各种麻烦也上门了,所有项目进展都缓慢下来了。

同时,和清华大学的项目进展的却很顺利,在对清华的计算机系参观时,突然发现中国的大型计算机速度已经达到了5亿的计算速度。

这让极其震惊,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虽然明显能看出是实验室产品,并且体积也比较大,集成度不是很高。

而GE和中国搞的航空医疗项目在进行初步计划定稿时,也遭到中方的驳回,认为GE的技术不够先进,随后在GE参观中国空军的医疗设施时发现,在医疗器械方面中国的技术已经达到GE外销产品的标准了。

随后,美国军方和中国军方的通气会上,中国对美国提出的裁军计划突然转变了态度,美国军方代表很是莫名其妙。

在随后的私下里了解到,是因为军方的很多人对美国人的信誉产生怀疑,因为像柳风一样的华人在美国的遭遇,使得中国军方的部分将领对美国和中国的走近,表示了严重的担忧,因此相关进度需要暂缓,目前要先统一下认识。

美国政府和各大资本势力在这个时候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正在美国内部讨论的时候,中国公布新的轰6W轰炸机。

1月20日中国空军公布了新一代轰6W,航程7000公里,7个挂架,满载4000公里,最高时速1000公里的新一代轰炸机正式服役。

在随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画面中,播出了轰6W的满载飞行图像,国外的众多媒体发现挂载的武器,全部是新型导弹。

同一天,柳风和苏联正式在北京进行了签约,柳氏飞机制造厂正式以安-124、安-225重型运输机的整体设计方案,和苏联交换生产安-124的三套制造设备及原材料供应,柳氏飞机制造厂将按标准设计,优先向苏联提供三架试飞通过的安-124运输机。

交付的安-124运输机不带火控系统和武器,同时苏联有权在必要的时候,租用至少两架安-225运输机作为临时使用,柳风不得拒绝。

协议还规定了,苏方提供的设备只能在沈阳的柳氏飞机制造厂内使用,不得出厂,该三套设备的改进型设备,也只能在中国地区范围内,柳氏飞机制造厂内使用,不得出口。

此份协议一签全球哗然,因为从来没有国家和飞机制造厂签订如此协议,这几乎就表明,苏联认为该飞机已经合格了,这简直就是扯淡。

哪个国家研究新飞机都至少摔个几架的,苏联直接签的协议就等于认定不会摔一样。

而美国国防部也是被雷了个外焦里女敕,苏联人疯了?不可能呀,那就是一定有问题,随后美国人开始了各种偷。

还没等美国人偷到呢,2月13日,英国记者采访柳风的时候,就安-124和安-225向柳风提问,本来没想能得到答案,结果出乎意料的柳风详细的解说了答案。

柳风表明了这两款飞机是中国政府在苏联的安-22的外形基础上,参照伊尔-76的内部布局,自己更新设计的,因外形相似,所以沿用了安系列的命名。

但是因为总体造价太高,风险太大,而且这种设计的飞机对跑道要去求太高,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根本没打算自己造,只是作为技术储备。

自己在和中国政府签订卫星发射合同时提了一嘴,中国政府表示有两款设计好的已经做了模型风洞实验的重型运输机设计图纸,问柳风是否想要。

柳风在看过图纸后就决定买下来,但是中国政府的条件是,中国政府要全程参与,并且只能在中国造。

随后经过艰苦谈判,最终达成协议,柳风花10亿美元购买飞机设计图纸的全部权利,在中国建立一个飞机制造工厂,中国以技术和人工入股30%,柳风负责资金投入。

而中国政府则不再对技术限制,柳风可以在其他国家建立飞机制造工厂,中国并对后续机型放弃共享权利,并同时不再限制柳风对设计图纸的转卖。

在美国拒绝向柳风提供制造设备后,苏联人对设计很感兴趣,因此在苏联人对设计进行分析后,用三套制造设备及提供相关的基础合金材料,换取了两款飞机的设计图,并同意了如果试飞成功就向柳风颁发华约国家的适航证。

对于苏联人和柳风签订的协议,柳风解释到,自己也没把握能一次就成功,不过苏联设计安-22的安东诺夫设计局在对设计分析后,认为中国方面的设计十分优秀,很多地方达到了安东诺夫设计局的水准,因此很看好。

最后柳风开玩笑的说道,自己可是一次造3架来飞,大不了都摔了,摔着摔着技术不就成熟了?钱能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