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这天晚上,袁惠新与洪咨夔和秦九韶二人商量去淮西的事,他的二位兄弟表现的很热衷啊「废话,都在绍兴憋了好几年了,能不想出去看看嘛?」袁惠新呢,辛弃疾是肯定不会同意地,他们和我都走了,这绍兴书院还办不,所以,只能悄悄地离开了绍兴书院,跟袁惠新一起走的还有秦蓉。这样三人告别诸位的离别之言,踏上了前往安丰的路。

“叮,袁惠新离开绍兴书院,成长任务第一阶段结束,智力上升为70(69+1),政治上升为40(38+2),统帅上升为30(28+2),由于对全真剑法的修炼,武力上升为49(39+10),并进入成长任务第二阶段,洪咨夔、秦九韶、秦蓉成为编队成员,与洪咨夔、秦九韶、秦蓉好感度上升”任务手表上出现了这样的字样。

一路,在宿州过了一宿。接着一路沿着官道,经过五天的行程,来到了安丰的地界,距离定远县城也已不久的路程……

“袁兄,前边过不了十里路就是定远县城了。我们快到了。不过这天快黑了,不如,我们在前边,找家店,住一宿如何?”秦九韶略带焦急地道……「尿急,憋不住了。袁兄你快点啊」

“恩。我看还有这几里路,快些。在关城门前还是能赶到的,不如,我们快些。还能在城里住呢……”说话的是洪咨夔,呵呵,一路上可是没少发牢骚,这会又与秦九韶较上劲了。呵呵“蓉姐,你的意见呢。”袁惠新和蔼可亲的说道「面对秦蓉时,总是一副模样,真是……」

“我无所谓。袁公子,还是你决定吧……”

“好。我们就加快些,上定远县城去过夜……”

好勒,,,,,「命苦的秦九韶啊」

快马加鞭,一人一马……

众人来到定远县城时,早已疲惫不堪,找到一家客栈休息第二天一早。袁惠新就在众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定远城西20里处的小溪村。这里草长莺飞。马儿四处的奔跑,一匹匹健壮的马儿,让袁惠新看到了未来他率百万骑兵的场景,很宏大,我的骑兵就在这里,袁惠新不由自主的说道……

单骑飞奔中,马上,主角很难受,作者很心痛。想想第一次骑马叫摔了下来,现在是第二次不过技术还是不行啊,不过距离不长,还能凑合……就是*磨得厉害,,,咋的下一代要保住啊……

怒了,袁惠新怒了。锋利的雁翎刀就在自己身上,座下是从辛弃疾那裡带出来的战马。袁惠新笑了,因为他马上就要检视自己这些年苦练的成果了。这两年来,苦练马术与武艺,双手都是死茧,**也被磨大了,手粗好握刀,**大好骑马,双腿用力一夹,年老的战马开始冲锋!

等到袁惠新的战马跑起来的时候,他便在这块小草场上来回奔驰,一定要将自己的骑术练纯熟为止。

袁惠新笑呵呵地带着大伙骑着马在草场上尽情的奔跑,秦九韶在马上蹦蹦跳跳,一时站起来,一时坐下去,一会儿又做几个马术动作,高兴得什么似的,石雕一般的脸上竟也洋溢着笑容。

“叮,袁惠新、秦九韶,习得马术(3级)”

虽然现在的马不能让袁惠新完全满意,但已经足够他用了。袁惠新在想是不是应该推动赛马和马术运动。当然,最好呢还是去找来阿拉伯马,同时推动赛马,那就万无一失了。

回到客栈之后,其他的几个人整日优游玩乐,而袁惠新则开始办几件事。第一件,准备计划在临安开办酿酒厂,开始大量销售高度米酒,并继续囤积大量金银。第二件,袁惠新略微改进了南宋时代的火炮,提高了南宋时代火炮的威力。第三件,则是开始寻觅优良种马,特别是西域大马(这个时候,中国的马并不比西方的马差),计划在镇远镖局建立良种马牧马场。

于是袁惠新和其他的人说了自己思乡心切,众人于是决定不去安丰了,大家并行而还。第二天小二告诉袁惠新在定远县城南面的几条村子里面有非常出色的铁匠,有感于镖局内冶铁业糟糕的技术水平,袁惠新迫切地感到需要这个时代优秀的铁匠的帮助,于是便带了洪咨夔和秦九韶他们去看那几条村子。

这是几个世世代代以冶铁为生的村庄,两宋时候的中国,大体上每个大村子里都会有一两个铁匠能够修理农具或者能够打造简单农具,但是复杂的铁器就由这种城市里或者农村里的专业群体来完成,这一带的村落,就是两淮地区最出色的冶铁重心了。冶金毕竟是一件需要集体劳动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胜任。走在这个村子里面,到处可以听到丁丁当当的敲打声,呼赤呼赤的风箱声,还有用冷水淬火的声音。袁惠新冷眼旁观,原来,这里的铁匠不但掌握了淬火技术,而且有各种热处理技术,比如用粘土包裹剑身,仅仅对剑刃进行淬火的不完全淬火技术。甚至还有对武器进行防锈蚀处理的,有一定的合金锻造技术。真是教人大开眼界呀。

袁惠新走进了一个匠户家里,只说是来买刀剑防身用的,那匠户点了点头。于是袁惠新随便让他打造一把精钢长刀,当然,钱不是问题。于是那铁匠找出来一块好铁,材料远及不上临安城中的钢,然而他一番锻打和处理,打造出来的刀竟要比镖局里的铁匠用钢打造的更好,真是让人不得不服气。没什么好说的,这里的铁匠技艺就是要比镖局的高多了,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技巧来弥补材料的不足。打完之后,袁惠新便四处打听,重金聘请,还允诺只要他们到了我镇远镖局十年,我就送给每个匠师一座小田庄,让他们有产业,变成地主,而且提供从这里到临安所有路费,也可以跟我们一起走。结果有不少匠师见条件优越,便同意跟我们去,一天下来,也有一百多个。主要都是年轻人,因为年纪大的人都有些根基,不愿意轻易离开本乡本土的。不过年轻归年轻,却都是匠户家庭出身,往往是小儿子之类,技艺精湛,而且没有什么拖累的,可以在临安扎根。

又招募了些出色的石匠,一群人浩浩荡荡,千里跋涉,淮备登上回家的路途,为了路上安全,袁惠新又出钱聘请了一些淮西的豪侠之士作为护卫。南宋到了这个时候,糜烂的已经糜烂了,然而纯洁的,却依然还是这样的纯洁,可见国家经受儒家道德教化数百年,灵魂并未糜烂。

拜别了定远县城,收拾起剩下不多的行囊,便走上了归家的路。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